日本地震核災是國際大新聞,在北歐的挪威公共電視也在事故當天停止多數節目,不斷報導災情新發展。如何提供符合新聞專業倫理又健康的服務給觀眾,不但是工作人員的關切,挪威民眾也很關切。

  對挪威民眾而言,日本災難受到重視的背景是,有不少挪威人在日本工作,包括企業界以及基督教服務機構,還有旅遊者。有個感人的故事被報導,是挪威的社福人員有些在福島附近,他們將兒童撤回挪威,自己卻留下來。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日本人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有的人已經六十幾歲,他們看重幫助日本人勝於對輻射安危的擔心。

  另外,挪威現有兩座研究用的核反應爐,其中之一的主管是日本人。再者,挪威是非常重視環境與科技安全的國家。特倫罕大學有很多關於深海工作的技術研究,包括俄國潛艦事故以及墨西哥灣漏油事故都受邀提供技術資源。所以挪威雖在北歐但是相當關心日本的變化。

  但有些挪威人立刻接到這個日本消息並不是在廣播電視,而是從手機。發送消息的是保險公司。這是保險公司的服務,因為投保的人是來往國際的,所以用簡訊來告知全球最新資訊。資訊短短的,可是非常快。

  為了幫助挪威民眾掌握現況,挪威公視NRK一早停播一般節目,不斷整理與挪威人有關的各駐日機構傳來的資訊。另外還有世界各國及其駐日本使館對日本事故的意見與對策。到了晚間新聞,重點在日本核災會如何影響世界。

  除了提供新資訊,NRK特別重視挪威兒童看新聞的反應。因為兒童如果看了很多這類資訊卻缺乏解釋,會擔心是不是海嘯馬上也會發生在挪威。尤其是電視和隨手可得的報紙,處處都是海嘯照片時。

  這種對兒童與媒體關係的考慮,和筆者十五年前在瑞典公視SVT見習兒童電視新聞時的觀念完全一樣。當時瑞典兒童新聞節目製作人Pell Thronberg就告訴筆者,只要有災難,瑞典公視的責任之一就是提供資訊要讓孩子安心。這不是掩蓋事實,而是健康的報導,還要建議學校老師和家長可以怎樣解釋這些事故。

  這次日本地震海嘯核災,挪威報導原則也是一樣,NRK很注重資訊傳遞給老師與家長一事。根據住在挪威的牧師HansTore告訴筆者,NRK甚至包括晚上雙親在孩子床前,可以怎麼讓孩子好好睡覺都可以介紹。因為孩子有時會想出一堆問題,需要大人解釋。

  這裡有個對比,海嘯當日筆者的小孩就讀高雄市小學。據小孩說,當天導師告訴學生放學快點回家,因為地震可能會來台灣。小孩一路緊張跑回家,然後打電話給上班的父母問怎麼辦。可見我們的小學老師的確需要多一點的觀念和知識去設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只是要孩子快點回家離開自己的責任和掌握這樣而已。

  除了重視兒童對媒體的感受,挪威公視還從印尼海嘯回顧比較來解釋本次海嘯。因為兩次海嘯都有很多挪威人在附近失聯。這次海嘯時,挪威前衛生部長的孩子也在日本失聯,後來幾天後才知道安好,這都成為報導的內容。

  對災難不要隱藏事實,但是要以健康的心態報導,是挪威公視的報導原則,也是一種媒體倫理。在這次事故時,台灣曾有人說不動日文也看NHK。其實以NRK的經驗來看,不懂語文恐怕還不容易比較別國公視的服務,或者還是只能有限的看到別國公視公共服務的品質。

  例如有一點值得台灣注意的是,NRK每週三晚間有個論壇節目,會邀請民眾、專家、相關專業組織成員、在野黨的來賓以及執政黨的官員一起討論問題。和北歐其他國家相似的是,公視的論壇或訪問邀請主管官員時,官員通常要出席節目,如果沒空也會找代理者或發言人,而不會不理或者斷然拒絕。因為這種節目中公視的角色是代表民眾。也就是說,官方辦的記者會是官方策動,為了資訊透明,而媒體是去採訪。論壇是討論與解釋,和播出記者會意義不同。如果官員不找代理就是拒絕推託不上電視討論,據說民眾會很反感。

  談到這裡,自然想起台灣官員與媒體在重大事故時的互動。台灣的官員對台灣的公視有重視上節目的態度和認知嗎?不論專業不足怕丟官或者根本不屑上媒體等原因,希望今後台灣官員也更尊重公視,如果有一天台灣的公視也像北歐公視的社會角色該是全民之福。如果大家開始談媒介接近使用權,只有民眾上電視,卻不能邀官員同意回應,這恐怕只是半套的媒介接近使用權實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