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了」是各行各業都該有的工作態度,新聞從業員更該如此,但日前監察院對去年四月下旬北二高七堵段的走山事件發表調查報告,媒體的表現讓我很難以接受。
  
  事情是這樣的,四月十一日交通部發表委託大地工程會的調查結論,喜孜孜的宣稱一年前走山四死事件無人為疏失;隔天,監察院發表自辦調查,認為交通部行政疏失明確,制度面也有問題,因而提出糾正案;媒體形容「監察院甩了交通部一記耳光」。面對監察院的糾正,交通部還嘴硬喊冤,是吳揆要求虛心檢討後交通部才有第二波懲處。
 
  監察院的糾正文見報後,我在報端投書,認為監察院僅針對交通部未函轉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岩體滑動高潛勢區」的發現給高公局,讓高公局未及時應對,認為交通部太輕忽,有明顯行政疏失,所以才提糾正。但我的認知,相較於蠻幹式的工程文化才是走山關鍵,比未轉文的行政疏失才是事故發生重點,消遣監察院「宅心仁厚」,明顯捉小放大。

不用功 好料也視若無睹

  隔天查案監委周陽山來電,告訴我投書點出的問題其實他們都調查了,地質界質疑事故現場的泥頁岩不適合開路,工程界則認為開路沒問題。至於為什麼不談工程界魯莽蠻幹的工程文化才是致災根本原因,只談行政疏失面?周委員沒明講,但傳遞給我的訊息大致是:年輕記者只聽得懂行政疏失。

  雖然目前新聞界不重視知識、不專業我很理解,但周委員這通電話著實讓我十分憂心。不過以上這還只是前半,等我寫國道走山調查的評論文章時,仔細的看了監察院調查報告全文,說實在的,大吃一驚,跑線的記者甚至都沒去看調查報告,連資訊都不要求完整,只有聞必錄地披露監委口述的一些內容,遍查各媒體的呈現,真的,幾乎跑線記者都沒看調查報告。

  說得再白些,記者如果沒有「見獵心喜」的直覺反應,對眼前的好料視若無睹,那這個記者也可以及早引退,雖不老但已可告老還鄉了。

頭條題材 多點用心就有

  監委調查報告有個夠一版頭份量的素材,是北二高七堵段設計了五百七十二支地錨,但在去年四月走山事件後,發現僅「殘存五十八隻地錨於邊坡上」。合理的類推,現今國道、省道以迄鄉縣道,埋設數萬支於遭砍坡腳的順向坡的地錨,只有十分之一管用,其餘裝飾成分居多。用路人把自己的性命交給如此不安全的道路,這當然是一版題材。

  另一個夠當頭條的素材,是交通部雖頒佈「公路養護手冊」行政命令,規定所屬單位例行巡查的執行次數、寫巡查紀錄等,但交通部竟然白紙黑字承認,因為相信設計與工程監造單位的保證,「自八十七年北二高完工以來均未實施地錨相關檢測,…地錨是否鏽蝕,均無從得知…。」請問,北二高完工後完全沒檢查地錨,以其影響之大,沒有頭條份量嗎?再請問,交通部頒行的行政命令,竟然沒有監督機制,對下屬單位多年的不執行,還能像個外人般的回文監察院,的確從未實施地錨檢測,這是什麼機關文化?竟還不認為有人為疏失,這個單位豈不已腐朽至極?

  調查報告承認的另個事實也有新聞賣點,指經濟部地調所函送的「岩體滑動高潛勢區」圖集,交通部收到的單位「均將其至於圖書室…」,簡單說,就是歸檔存參結案。這個不在乎的態度,就好像是,參加大學聯考,聯考放榜了,考生懶得去查考上沒、考上什麼校系般的不當回事。

為什麼要幹記者這行呢?

  講這些,不在譴責交通部,交通部的腐朽自有行政院、監察院去管;我想說的是,新聞從業員怎麼可能對自己的工作一無熱情?連最起碼的新聞文件都懶得看?不要說讓許多頭條、好料平白流逝,甚且連新聞的完整性都不去照顧,那為什麼要幹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