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常批評媒體從業員「沒知識也沒常識」,當然記者不見得要全盤接受讀者的批評,但現況確實是知識性的錯誤已不算錯,甚至連常識性的錯誤也經常出現,更糟的是這個圈子對錯誤的認定越來越寬,幾乎寬到默認「報紙刊的你也要信」的批評有理。
前幾天有則醫藥新聞,大意是皮膚科醫師提醒民眾夏天太陽的紫外線會傷害皮膚,醫師還說,不是只有太陽有紫外線,經常跑夜店的年輕人要小心了,夜店的「探照燈」也有紫外線,常跑夜店皮膚會「曬黑」。
看了這則新聞直覺以為醫師用詞錯了,或至少是不精確。探照燈主要是軍事用途,例如軍艦、岸防部隊使用,夜店哪來什麼探照燈,頂多是小舞台的聚光燈,或是小光源的鹵素燈。醫師用詞錯了,不代表見報就可以隨著錯,醫師不懂探照燈,記者應該有較豐富的常識當個捕手,把醫師的暴投球接進手套。
光看一份報紙不太能判斷是醫師講錯,還是記者記錯,於是再翻第二份報,也寫成探照燈;第三份報還是探照燈…,問題嚴重了,一個醫師的說錯話,竟然暴露出一群記者都有常識欠缺的問題。我不禁啞然,媒體出現常識欠缺的報導,表示生產線從上游記者發稿,到內勤幹部改稿、編報,真的都沒辦法防堵這種可以預防的錯誤發生。
類似的例子還真不少。五、六年前台北發生一件得憂鬱症的工人爬上挖地樁的鑽頭想跳下來自殺的社會新聞,大家知道打地樁時要用一種螺旋形的鑽頭往下開挖,鑽頭有時會有五、六公尺長,爬上去、跳下來不一定會致命,但摔斷腿是可能的。
報紙這則新聞引述警察的說詞,工人要從「占節機」往下跳尋死…,我是理工出身,機械的名稱、分類雖不是都聽過,但絕不至於連個大概都無法判別;於是帶著狐疑到其他報紙找答案,第二份報導寫得是「詹結機」,聲音念來相同,但用字全然不同,我突然大笑起來,這個警察一定是一口台灣國語,把打樁的「鑽掘機」說成「占節機」。
不能不佩服這些發稿記者沒常識,又不問清楚;打地樁當然得先鑽、挖掘出圓洞,才能扎鋼筋灌漿,有鑽有掘的動作,警察國語再不標準,也不至於瞎矇出「占節機」這個詞,再說,記者寫「占節機」時總不會一點懷疑都沒吧?就算不知道鑽掘機是什麼,一肚子狐疑總可以要警察講清楚、寫出來吧。
三月十一日的日本東北巨震,進而引發更可怕的福島核災,災難來臨第一時間的新聞錯誤還不是普通的多。地震及引發的海嘯雖然觸目心驚,但在版面延續的時間不很長,頂多是搞不清規模、震度,海嘯成因、行進方向說得不清楚;進入恐怖的核災後,媒體缺乏核電、輻射、放射性物種等知識就窘態畢露。
談核電廠,幾個基本名詞是一定要先有概念的。例如反應爐,由內而外依次是壓力槽、一次圍組體、二次圍組體,但報上對壓力槽的用詞真是五花八門,有的報寫成「鋼殼容器」,有的是「反應爐外殼」,最離譜的媒體寫成「收納器」,真是有創意,我開玩笑說,若是寫成「收納盒」,到IKEA就買得到,不必向西屋或奇異訂製。
科學新聞最關鍵的先是名詞統一,以核電事故為例,台灣的報導應該依照原能會編印的中英對照辭彙,有共同的名詞,大家才有接收、溝通的工具,知道你說的是些什麼。福島核災的新聞呈現,外電翻譯真是百家爭鳴,報紙、電視都看了,還是不能掌握真相,因為翻譯者沒有掌握正確名詞,加上缺乏核電概念,只是查字典把每個英文字翻成中文,水準不會比Google的直譯強。
三十多年前台灣開始處理科學新聞,那時科學界批評媒體用詞蠻毒的,「懂的人不看、看的人不懂」,三十多年過去了,好像沒什麼進步,知識沒有,常識也變差了,真是讓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