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990年代初的時候,曾在華府全國新聞中心(The National Press Center)向一位美國新聞總署官員請教政治漫畫(political cartoon )或評論漫畫(editorial cartoon)的定義,那位老兄懂的中文辭彙不多,只能以「罵他! 罵他!」作答。
我當然曉得他所謂的「罵他」指的是英文裡的「criticism」,也就是漫畫家透過圖像語言及文字表達他們對某一些公共事務的意見或評論,不一定全都是「漫罵」,多半是以反諷或嘲弄的方式為之,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中,體認到這位漫畫家對某些時事或政治人物的特定觀點。在這種狀況下,每天出現在社論和輿論版的那一小塊政治漫畫,其威力實不亞於一篇社論。
在美國,許多人打開報紙,先看體育版新聞,但在全國政治中心的華府,許多政界人士翻開華盛頓郵報,一定先看布洛克(Herbert L. Block)的漫畫,從他的畫筆下嗅聞政治風向。這位政治漫畫家從1920 年代加入華盛頓郵報,一直替郵報畫評論漫畫到 2001年,其間曾四度贏得新聞界最崇高的普立茲獎,五次新聞協會獎,以及柯林頓總統頒給他的自由獎章;他於2006年去逝,享年91歲。
大致說來,美國的許多重要報章雜誌都逐日或逐期刊載政治漫畫,一方面因為漫畫的幽默比較吸引讀者的眼睛,同時也是以這種簡潔的方式反映報紙或雜誌的不同立場。
布洛克進入郵報後不久就遇到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是關懷窮人與工人,到了白色恐怖時期,他挺身反麥卡鍚主義(McCarthyism),後來支持民權運動,反越戰,抨擊軍備競賽,主張政府改革,反對槍枝泛濫,以及關切環境保護及反菸,這些其實也反映了郵報的立場,而以郵報的影響力,就某一個角度來看,布洛克的觀點,或者說郵報的立場,也或多或少影響了華府的政治決策。
無可諱言,漫畫都有一點誇張,例如尼克森的大鼻子、布希的招風耳與尖嘴、柯林頓的大下巴都曾被政治漫畫家加以誇大,有時甚至把那些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畫得很不堪,極盡嘲諷之能,但那些政治人物也頗有幽默感和風度,從未聽說他們曾出面控告那些漫畫作者或報紙。
《紐約郵報》曾刊出一幅警察射殺猩猩的漫畫,結果引起軒然大波,並非由於漫畫影射到歐巴馬總統,而是一些非裔人士認為它有「種族歧視」的含意。在美國,有關種族、宗教、性別、年齡等都是忌諱,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歧視的批評,召來抗議示威,乃至法律訴訟。
不過政治漫畫家常具備極高洞察力,他們的觀點也常引起社會的共鳴,他們的批判常被視為社會的道德良知,因而為媒體的評論奠定了應有的地位。
政治漫畫家其實也是歷史的記述者,例如布洛克記敘了20 世紀到21世紀美國政治的演變,許多政治漫畫家筆下的中國,反映了從1949年到現今美國與中國有關外交、貿易、人權等問題的起伏轉折。把焦點拉回台灣來,從報業解禁後興起的政治漫畫說明了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政治漫畫家也有啟發社會良知的作用。2008年,聯合報刊出的兩幅漫畫,經法官在法庭上出示後,前調查局長葉盛茂終於承認曾把洗錢公文洩露給陳水扁。
問題是在一個沒有幽默感的社會中,甚至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裡,政治漫畫家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間接也讓讀者失去許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