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一個筆電有七、八歲了,近一、兩年老驥伏櫪,不太聽使喚,當機等狀況頻仍。去年八月兒子赴美進修,把淘汰下來、約五年的筆電移轉給我。之後幾個月用得挺好,寫稿不出狀況,頗為滿意。

  今年二月年某個清晨趕稿,奮戰三小時告一段落,存檔後準備歇一會兒,未料筆電悶哼一聲,驚覺「掛了」,當下睡意全消試圖彌補。結果是,當然沒救成。

  隔天,把老電腦裝進背包,徒步半小時到正牌的維修代理商,工程師態度很好,告知若要修,要價九千,但保固僅三個月;工程師還恭維我很惜物,「筆電用五年很不簡單」,建議不必修。

  深感消費者的弱勢,加上自己多少算是台灣消費者運動啟蒙的一員,怎能就此入甕?拒絕後,另找新光華商場,要價四千五,但保固同樣只有三個月。礙於一堆檔案在硬碟裡,不修,那些檔案「Facebook〈非死不可〉」,咬牙修了。

  機器要壞總得有理由,不會隨便發脾氣,加以我是理工出身,不認為「保固」僅是形容詞,但是現況給我一鎚,付了四千五大鈔維修,傷癒復出的老筆電,在保固期三個月屆滿的前一天又陣亡了。

  因為老筆電操作很順手,珍惜和它老戰友的感情,隔天背著老電腦再跑了幾家光華商場維修店,答案都一樣,「用三年就回本了啊!」」、「這台快六年?人瑞啦!」意思很明確,電腦壽命約是三年,不必奢求長春不老,用了三年就該報廢了。

  最近名聞全球的台灣電腦展登場,報紙接連開出專版報導,Show girl、促銷、抽獎…,給讀者印象是不趁機買一台是錯過商機,笨。我還好奇,這個版面要消費者買電腦,用三年就好換了;隔壁版面則談永續,要大家惜物、惜福,不要浪費資源。兩塊版對照,這還有邏輯可言嗎?

  報紙的矛盾當然不只電腦展一項。報紙靠廣告存活,企業願意灑銀子做廣告,前提是商品要有銷路,如果報紙盡是鼓吹消費者惜物、惜福,消費者因而減緩購買動作,企業主當然就不會在那個媒體作廣告。因而,編輯部高層會在編採會議上告訴同仁,新聞要正面呈現,景氣好了,消費暢旺要多寫,甚至投資篇幅給百貨周年慶的「百萬刷手」,對消費「貴婦」多所著墨。

  但報紙第一疊十幾塊版不能都是百萬刷手,政治人物醜態、立委打架的篇幅少不了,還是得有其他消息刊登;社會新聞多屬負面,但一定要,那只好配上「社會光明面」的正面消息,於是向陳樹菊儉省的生活態度、惜物惜福、永續利用等等,就成了優先選擇。

  這很糟糕,一下子暴露出報紙編輯部的精神錯亂,記者也不知道正確的社會價值該是什麼;於是,有的版面報導某大咖主持人下海豪賭,一天輸上千萬台幣;或者介紹要價百萬的新款寶磯表;另個版面則是台中阿公捐四十年辛苦賣菜攢下的錢供購買消防器材……。

  撿點小便宜是人性弱點,當年今日百貨公司開張,靠著「每日一物」一招,招攬無數客人上門,就是衝著每日一物,隔不到幾年後清潔隊員發現,垃圾山裡經常可以看到全新的「每日一物」。讀者撿便宜是反射動作,一看到報紙的特賣會消息就去搶,誰管買的東西有用沒用。

  厲害的商人除了能敏銳察覺商機,還能精準掌握消費者心裡;更高段的商人,則是灌輸消費者的認知,例如筆電兩、三年就該壞了。再節儉的消費者,腦袋裡若存有筆電有壽命,時間到了不必再修,該換新,直覺會以為電腦壞是正常的,先有換新的正當性認知,當然會換購。

  其實近年家電、3C、汽車等商品最偉大的發明,不是品質提升,而是發明「汰換設計」。消費者啟用新商品,即同步啟動「汰換時鐘」,保固期剛過,關鍵零組件的汰換就完成倒數計時,商品就壞了。如果諾貝爾有商業獎,汰換設計夠資格得獎。

  如果編輯部知道有「汰換設計」這檔子事,不曉得會不會覺得汗顏,被商人耍了,陷於精神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