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塑化劑問題以來,民眾消費權益受到注目。傳播媒體除了不斷播報更新更廣的違法原料擴散之外,還能扮演何種角色來發揮媒體守望環境的功能呢?丹麥公共電視有鑑於公共媒體社會責任與設台經營核心價值,七年前創立消費權益產品測試節目。每個國家的媒體制度和社會文化環境要製作這樣的節目未必都很容易,但丹麥公視本於公民社會媒體服務之精神而開創這類節目,如何落實仍可供參考。
這個節目在2004年開播,名稱丹麥語稱為Rabatten(網址參見http://www.dr.dk/dr1/rabatten),翻譯為中文有「便宜打折」之意,就是為消費者把關找到合理的價錢與品質。製作地點並不在首都哥本哈根的公視總部,而是在另一大城Arhus的製作中心。
筆者曾於2010年五月親自參觀過其攝影棚並多方請益。從台灣成長背景和媒體生涯來想像,這種節目一定是嚴肅的,可能還會惹官司或者有很多專家學者基於共生利益不願協助檢測等困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沒有惹毛一堆廠商或發現不得了的黑心產品,也不表示節目難以發揮媒體價值。這個節目頗獲好評。筆者在丹麥的老人照顧界朋友聊天也提及推薦該節目是特色節目,可見頗有知名度。
製作竅門
節目時間長每集三十分鐘,播出時段為每週二晚間七點半於丹麥公視第一台頻道。製作節目團隊有主持人、兩組記者與製作人。工作量每週一組記者要負責十分鐘的故事內容,壓力頗吃重。其他時間是主持人棚內實驗或者外場現身說法的故事。製作人索倫表示,相對其他節目而言,算低成本節目。
開播前規劃時就已設定節目走向,即「所播報的內容,必須是觀眾看了以後立刻可以應用採取行動的知識,而且要夠簡易」。要避免製作只是嚇觀眾然後告訴觀眾「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比較消極無建設性的觀點。
資訊務求正確,說明為達傳播效果,以圖卡和圖示明確提供建議與解說。選題材以討論經濟為主軸而不牽涉探討消費與生產制度結構關係,討論標的物必須是當下非常具體普遍於市場的事物而非抽象觀念。最好對小孩也有用有興趣。但避免太複雜太費時製作的。
製作人索倫說,多數家庭關心的原則頗重要,例如便宜的電動玩具、整理花園的割草機等工具。至於買一把好的吉他可能不是所有人共同興趣或易於共鳴,這類主題不是不能做,但比較少或者段落長度得短一點。
節目結構包括四個五個故事,主題多讓節目很豐富。每個故事約五分鐘左右,一開始先有幾段報導故事,之後有主持人解釋測試某一種產品,例如食物料理機,女性內衣品質和如何正確選用。還有媽媽如何做飯省錢、比較保險差異、比較熨斗、比較電腦品質。
或由主持人隨專家一起測試解釋,例如客廳冷氣的比較和安置位置如何最省電,教導更好的方式使用割草機。原則上要找容易比較的,不需要太多專家的標的物。另外可邀請一些來賓來現場親身參加試驗活動,為了節目經營便利,也許來賓會重複,但主題不同。或透過電子郵件邀請二十位民眾一起在家測試同類但不同品牌消費產品等。
通常節目編排以視覺性強和故事性強的為先,但有些很有介紹價值可是以數字為主或者視覺表現吸引力不是非常強的主題,則擺在較後段以由主持人說明方式為之。這也是善用主持人的手法。節目開播七年一共有五位主持人,每一位都有特色,共同風格是都很有表演素養且和娛樂性很強,但不是搞笑裝傻或一直對觀眾說「你可能不知道…」,而是很通俗引導觀眾認識問題探討產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