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幾位正在接受高階文官培訓的中央部會科長級官員來找我,希望能瞭解目前高階文官與媒體互動不良的問題,我就政策推動「話語權」的角度談得滿多的,現況是首長、高階文官不懂新聞,不懂媒體,更不懂政策推動的話語權影響之重大,只在需要推動政策時找媒體、請吃飯,這樣的政策推動當然事倍功半。 造成現今這個局面,是因為政府部門不瞭解與媒體長期良性互動的重要,以致愈來愈缺乏溝通技巧,畏懼溝通的結果,覺得媒體只會找碴。高階文官培訓雖然注意到這一塊,但從他們教新聞寫作還是5W1H那套老掉牙的概念,這個局面短期很難改善。 這些科長的態度都很謙遜,都認為目前確實問題不小,但我不認為溝通是升到首長、中高階文官才開始做,而且溝通的對象侷限於報社或編輯部高層;其實初任文官就該從業務範圍和跑線記者交朋友,大家都年輕、都有理想也都有熱情,一定能在為國家、社會做些事的理念上,建立堅固的友誼;長時間的信任,等初任文官擔任主官後,合作會更精準、緊密。 高層官員對溝通很被動,年輕的菜鳥記者因而每天只到公關室「攪和」,要知道最適任的公關科長,是設法羈絆住記者們,不必到業務科去轉;公關室有棋盤還供應咖啡,每天餵幾則不痛不癢的新聞讓記者交差,「No news is good news!」這是部長交代的。 年輕記者應該進到業務科跟承辦人談,聽他抱怨哪個單位搞本位主義不支持,地方政府叫不動,業者又怎麼說…;老技正的故事更是不可錯過,簡直是那項業務的活字典;下午跑完新聞下班後再進去賺一圈,看誰在加班趕公文;週末,邀科員吃炸醬麵,切盤豬頭肉、燙個青菜小瓶五加皮聊一下午…,交情是這麼來的。 恭維的話不要聽太多!記者有筆如刀,又有發表舞台,當然公部門會小心應對,嘴上「王兄」、「周老」禮貌十足,奉茶更是迅速,二十啷噹的菜鳥記者別因此而以為高人一等,那可是危險的第一步。 首長的門要去敲,但基本禮貌要有。碰到奉煙奉茶、打躬作揖的首長,不必浪費太多時間,反而不說廢話、有理念的首長,多找他談談。新聞工作從接觸、萌芽、醞釀到對政策產生影響力,需要一定的時間,及早開始準備,出手時機來臨,敢說「我準備好了!」 碰了漂亮的軟釘子,菜鳥要思考他為什麼要送軟釘子?或許可以解菜鳥大惑。我初進新聞界在一家經濟專業報紙服務,採訪主任要我跑央行;我的經濟學水準實在不怎麼樣,首次拜訪央行一位高階主管時,談不了幾句他就識破我專業知識不及格,於是送我兩本書,一本總體經濟,另本貨幣銀行,「下禮拜六卓兄要是有空,我們慢慢聊!」 這位主管傳遞給我的訊息,一是現在談是浪費時間,二是回去唸書、下週末驗收。謝謝這位主管,他讓我好好K了十天經濟學專書;另外,學到只有先搞懂,才問得出問題。 隔一年改跑政治新聞,央行主管給我的「訓練」有進一步的啟發。那時選舉制度改革吵得沸沸揚揚,怎麼改,關鍵在一位老教授的問卷分析,不巧的是這位教授脾氣硬,不太願意跟記者談。我好不容易說服他接受訪談,前一夜更是開夜車,把兩張A3的問卷研究透測,試想什麼調查結果會做如何的修改因應。 見了面,越談越愉快,談到最後,老教授直截了當問我是不是已看過他的研究報告?從他臉上肯定的表情,我得寸進尺地要求看報告結論,硬脾氣老教授很爽快:「五分鐘,不准抄!」隔天一版刊出這則重大獨家新聞,高興之外,重要的是學到了「受訪者不願與沒準備好的訪員談」。 希望傳遞給菜鳥記者的是,決不是因一則獨家而高興,而是你的努力,對政策推動、對社會起了正面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