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發生舉世震驚的屠殺事件,台灣媒體也在第一時間報導而且還有後續報導。可見這個國家這樣的意外真的罕見。不但新聞報導還有談話節目,很多媒體都把報導焦點放在慘案和恐怖組織的關連,以及和挪威人對新移民的接納問題。一件事討論本可有很多角度,這是言論自由可貴之處。但真正為什麼有這樣的事以及對觀眾最有啟發性的角度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筆者多次前往挪威見習老人照顧服務,也從國會議長、議員、媒體記者、教會等多個機構認識居民社會觀。基本上北歐諸國接收難民和移民,而一些想到從別國遠走這些國家或無選擇的被安置在這些國家的人,的確基於安全感而某種程度堅持自己原生國文化價值,因而讓北歐諸國民眾覺得要花心思適應接納。她們也不斷在發展相互關照接納的教育。這點倒是國內先掀起北歐教育熱時所忽略的重要部分,而只是一味專注看如何衝高PISA學習成效,卻忽略寶貴教育資產。

  但這次事故的主角只因為討厭外國人就殺自己人,連帶傷害殺享受美好生活的孩子們,因此而鑄下大錯嗎?他有多少接觸移民的經驗?

  今日我收到與我密切聯繫的芬蘭挪威資深社福人士來信。她們表示,兇手出自幼年不快樂的家庭。父親遺棄母親和孩子。這個孩子沒有得到基本的安全感與價值,一直想要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男人。在這個基督教背景國家說自己是基督徒和討論回教徒的分別,是他自己的想像而不是身分的事實,可能凸顯渴求尋求認同的心理狀態。從網路貼的軍人照片也可見端倪。透過行為尋求填補滿足認同的缺口,變成一個扭曲的內心時時掙扎的問題。曾有些事件顯示幼年內心受傷的人長大容易傷害別的年輕人和小孩。

  這幾天北歐各國我那些同業朋友一直在追這個新聞,一方面開始討論打獵槍枝管制要更嚴格,連發槍更應要受控管。但這是治標。真正治本是要喚起更多家長和有組成家庭生孩子的人重視孩子的幼年生活。要讓國民從幼年有良好健全的發展經驗。因為不健全的發展經驗可以投射轉移到製造各種難以想像的社會災難。一個曾經未得良好幼年發展經驗的人一輩子都烙印著這種記憶,他會怎樣以及要怎樣看待別人的美好經驗,相當不可測。

  過去我們在南台灣地方跑新聞,也常在週日一早沒新聞時到派出所分局等地,拍昨夜飆車砍人的嫌犯,新聞報導也許只帶到一句家庭問題。商業新聞報導不是學校和社福團體,所以不會把很多心思花在探討怎樣喚起大家重視給孩子美好的幼年經驗。但是挪威事件讓我們看到成長背景的影響可觀,即使不能解釋為唯一因素,但卻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假如你看兇手選擇什麼行動與傷害對象的話。

  要把挪威意外的報導處理的更好,其實不只看我們對挪威的了解累積多少,也看我們對普世價值(看重童年)的態度是什麼?另外,挪威社區是怎樣由志工擔當開放公共空間的服務,供大眾紓解宣洩悲傷,以及怎樣動員青少年工作者接待直接、間接受創的青年人,這都很少見於台灣媒體。但這都是這個國家很值得我們看到的一面。他們看兇手是心靈受傷而傷人的一個人。他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需要被醫治的人,他的價值並不只剩下被槍斃以謝罪而已。槍斃一個人要底能不能醫治其他人的傷痛,還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媒體只是一味的把角度放在恐怖組織關連性,以及把這意外和美國等其他國家對移民與恐怖組織、特定宗教的戒懼放在一起,則可以幫助我們走向更健全美好的一個意外新聞,不過是帶來更多擔心與事實偏頗而已,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真願媒體有更多時段和篇幅轉移焦點到更有建設性和更基本的事件引爆背景。

註1: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為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自1997年起籌劃,此跨國評量計劃從終身學習的面向來看待教育的真諦;包含正式與非正式的環境,諸如正規課程,課外社團,家庭環境,學校氣氛等。

  這個計劃是由所有OECD會員國與其他非會員國的夥伴國家(地區)共同合作執行。從2000年正式推出後,參與國逐次遞增,可見評量理念與執行品質已普遍獲得認同。

  截至目前為止 (2009年),有超過68個OECD會員國與夥伴國(地區)參與計劃,約略涵蓋了87%的世界經濟體,有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除了紙筆測驗外亦有開發線上評量系統。

資料來源: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