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黑龍江省參訪保護區回來。第三天的行程是從哈爾濱搭「動車」前往齊齊哈爾的札龍保護區,此行解開我的「動車」之謎,也發現臺灣媒體對大陸高鐵的報導不求甚解,觀念錯,很多訊息也錯了。
之前臺灣媒體呈現大陸高鐵相貌,包括發展快速、一條條接續通車、創下全球最高時速…等完全正面的形象。筆者有歐洲之星、法國TGV、德國ICE、西班牙AVE、日本新幹線等許多的搭乘經驗,對各國高鐵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老實說,看到臺灣媒體有關大陸高鐵的報導,一直有許多疑惑。
從大陸鐵道部長「鐵老大」劉志軍突然被拔掉、七月下旬溫福鐵路動車追撞死了好多人,隨即大陸當局調整高鐵政策,放慢興建速度,營運上也降速、降價,這些都顯示過去臺灣媒體的報導調子不對。
以往統稱的高鐵,溫福追撞事件後大家才發現列車班號「D」字頭叫動車,「G」字頭才是高鐵,兩者有什麼差異?要先搞懂這個環節,才能瞭解大陸高鐵的發展情況與水準。
簡單說,大陸全境鐵路都是軌距1435毫米的標準軌〈與臺灣高鐵相同,台鐵是1076毫米窄軌〉。高鐵與動車的差異,一是專用軌,二為軌道封閉,三是每公尺軌道重量較重,四、控制系統精密,五是車廂安全性高。因為同軌距,高鐵列車可以在非專用軌的次級環境降速行車,而動車即使駛上高鐵專用軌,也不能稱為高鐵。
由此可推論,大陸的高鐵有些是新建的專用軌,有些則是傳統軌改建,這在全球高鐵系統並不罕見,像德國高鐵走高速專用軌是ICE〈城際快鐵〉,走傳統軌是IC〈城際列車〉;韓國京釜高鐵KTX總長410公里,其中174公里是舊線改建,自然影響行車速度;臺灣高鐵與日本新幹線則全線是新建專用軌。
除了動力的提升,車廂的安全性與舒適性也是關鍵,很顯然大陸高鐵做的不理想。例如高鐵車廂的車輪及懸吊系統,通常配置在車廂兩端,不在旅客座位區;車廂的耐撞標準也較傳統車廂提高很多;但大陸不管和諧號或動車,都看不出有這方面的提升,顯得很單薄。
從這些基本資料能夠理解,大陸之所以給外界高鐵發展得這麼快的印象,其實是與動車混稱所致,即便外觀像高鐵,但是軌道、曲率、坡度大多不符標準,且車廂安全性也禁不起檢視。
大陸高鐵確實很著重提速,行車速度的數字增加蠻快的,讓對鐵路、高鐵缺乏基本常識的記者以為這就是高鐵、夠水準的高鐵,甚至在一次試車時跑出350時速時,作個大標題「創世界紀錄」,這是錯的。
筆者曾應法國運輸部、TGV之邀,赴巴黎參加TGV試車,列車快速往里耳奔馳,在東部平原上創造了517公里時速的新紀錄,參與試車的訪賓看到LED顯示幕的數字都拍手祝賀;隨即列車駛入隧道,出了隧道後減速停在曠野,來賓本以為有慶祝試車成功儀式,未料主持試車的運輸部長宣布試車失敗。
他說,要創高速紀錄很簡單,但這次試車是要測試列車高速進隧道,瞬間承受的微壓波,引發旅客耳朵「轟」地一震的不舒適的改善,我們試圖透過車體設計的調整希望能減輕不適,但沒有成功。運輸部長一席話讓我瞭解,過去飆得夠快就叫高鐵的認知是錯的。
拉拉雜雜寫了這些,是對媒體高層不重視記者在職訓練的感慨,但要報導大陸高鐵發展、溫福鐵路追撞…,就一定要具備正確的觀念與知識,即便先前沒能因緣際會地具備這些知識,事件發生了總得知道該問誰,誰懂;另外,對自己的直覺、判斷,下筆前再作一次自我檢視,盡量避免誤導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