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乳酪是真乳酪嗎?你吃的披薩裡的乳酪是真的嗎?荷蘭公共電視有個調查消費品是否「物如所值」的節目,專為消費者把關,要釐清到底消費者購買的和想像的是不是同樣的內容。調查過的例子包括玉米片、汽油、麵包、酒品等,看看是否名符其實或另有玄機。乳酪是荷蘭馳名世界的產品,也是荷蘭民眾常吃的食品,而靠乳酪增味的產品更不勝枚舉。選這種主題不吸引人也難。
荷蘭公共電視節目Keuringsdienst van Waarde
這節目名稱為Keuringsdienst van Waarde。就是檢驗消費品價值的意思。讀者可由網址http://www.keuringsdienst.nl查閱,在afleveringen點選區看到很多集摘要。如果要欣賞節目可由youtube打關鍵字找到。節目是由荷蘭公視旗下的NTR監製。NTR是由原來荷蘭公視系統下的成人教育電視台(TELEAC)和NPO、RVU合併而成。成立主要訴求資訊、教育、文化、青少年等多樣節目。
就資訊而言,該台認為,這是資訊爆炸也是生活環境不斷變化的時代,人們需要適應生活的資訊,可是大家都有很多資訊管道,身為公共電視,還有哪些節目是無可取代服務觀眾的?
Keuringsdienst van Waarde就是一個為觀眾生活品質追根究底把關的節目。目前還在荷蘭公視第三頻道週四晚間八點二十五分到五十五分播出。從該製作部門取得一集節目為例,內容是探討食品業者在原料標示可能對民眾誤導為主題。
節目結構
整個節目主結構有幾部份,包括民眾對食物內容有疑問打電話問業者,然後設法到工廠參觀,再接著是繼續深入詢問細節,將從電話訪談和實際參訪取得的資訊與食物帶到大學實驗室請求檢驗真相,由專家說明。然後帶著先前所有資訊到消費者保護機構探討法律問題。和一般科普節目探討問題一樣,這是鼓勵理性科學找答案的節目,但是選擇主題係與消費者生活相關物品,而非探討自然現象或者對自然界錯誤的成見。
以乳酪為例,很多食品業者標示不清,或者以某種乳酪名稱代稱成份,但實際上裡面並非全然是純乳酪,還摻雜很多成份,包括棕櫚油、澱粉、人工合成加味劑等。可是廠商並不會詳實說明,在訪談電話中,有的廠商直接拒絕訪談,表示這是商業機密,還有的說混於調味料的乳酪不必再一一詳述細微成份,還有的廠商反問詢問者是為了減肥還是什麼原因要問這些問題。對話很直接但是很理性。
至於要求參觀工廠,多數工廠拒絕,但也有同意的,因為同意者認為這沒有什麼機密也沒有違法。的確有很多種合成乳酪製成,多數以植物油混於真乳酪,只是比例不同,重點是大家吃原料吃得出來差很多,節目還直接讓試吃者很惡心吃不下去的過程都播出來,可是合成完畢卻吃不出來和真乳酪的差別。
由於真假混和比例不一而消費者也看不出標示細節說明。節目選擇十一種產品到大學實驗室化驗,結果半數是真乳酪產品,但另一半是合成比例不一的食品。有的是三成為植物油。製作單位又回頭打電話問許多業者,業者表示是為了成本所以製造這些產品。因為純乳酪可能價錢太高而無市場,特別銷往東歐地區時,為了「民眾想要便宜但味道又如乳酪的乳酪產品」,所以生產合成披薩等食物。
接著製作單位打電話的人到消費保護機構詢問這些業者的產品標示有無違法呢?接待的發言人說荷蘭與歐盟都有關於不可以欺瞞消費者的法律。但是目前這些業者的作法很難構成違法,因為在許多非常關鍵的成份標示詞彙,業者常採取法律邊緣的模糊說法。
為消費者找回權益
觀察這種節目,場景豐富,從打電話與產品背景到牛棚、工廠以及送驗和法律諮詢,正如該台立台理念所言,是在製播一般網路資訊無可取代的公共服務節目,以便大眾藉電視終身學習安身立命。另外,節目中擔任詢問者的民眾很多只是青少年,對觀眾的參與和示範效果耳目一新,顯示消費權益是人人都有,只要有疑問任何人都有權向業者詢問。但這種詢問是理性求真的,而且抽絲剝繭一路越問越深。再者,節目不僅質疑還有送驗具公信力的單位查證,給觀眾具體答案。而穿插於其中的年輕人則增加故事性趣味性,例如送驗食品中有他最喜歡的漢堡而他想看結果等等。
荷蘭是追求理性的社會,自文藝復興時代即是如此。實事求是的節目即使步驟繁瑣一點也能得到很多掌聲支持,而不一定要譁眾取寵。雖然這個國家也創造令人爭議的真人實境節目來吸引觀眾。而且以這個消費權益節目而言,除了詢問業者時氣氛緊張對立還摻了幽默元素,並不無聊或過度嚴肅。
這種為消費者把關的節目製作要挑戰很多社會要素,例如電視台對消費權益的重視與融入公共價值思維、能否置身商業壓力之外,以及有能力測試的學術單位是否願意接受委託?以筆者過去在台灣南部採訪的經驗,有些學術單位平時接受養殖漁業委託送驗,卻不願意接受媒體委託驗養殖魚的殘留藥物成份。而荷蘭公共電視雖然也收商業廣告,多年來卻由與節目分開的獨立單位STER處理。荷蘭能做到一方面由公視就事論事探討商品,卻還照樣能維持鉅額廣告費用來挹注公共電視,頗值得探究。比較能解釋的理由或許是社會共識。
另外,這種消費爭議節目也可能製造廠商與媒體緊張。我曾詢問荷蘭朋友這樣的節目是否會有廠商暴力相向或者威脅。朋友認為,以現在荷蘭一般文化來說,頂多拒絕表示意見,但不至於更敵對的手段出現。因為這對企業形象很不利。而且這樣打電話問廠商的節目如果廠商態度惡劣拒絕回答的話,其社會形象也受影響。只有極端少數惡意騙錢的業者才可能有暴力行為,但是非常非常少數。這類報導在台灣發展會怎樣還很難說。
對臺灣調查報導節目的期待
也許不同社會製作節目有不同條件與限制。但是媒體的社會功能在民主社會該是有共識的。這個節目也許不是揭露什麼弊案,但無疑的製作風格呼應提供資訊守望環境的設台初衷。而其格式即是一種調查流程,目的也非常明確。
台灣從戒嚴到民主,電視媒體已經有很多論壇節目,也許發展像荷蘭這樣的調查報導節目還需要時間資源與社會支持,或許講得寬一點,還需要更完善的媒體制度。但荷蘭節目如何將公共服務理念落實於電視節目,無疑是值得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