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百貨公司、大賣場週年慶的季節,報紙、電視都以蠻大的篇幅報導,促銷、百萬刷手、業者搶商機等的新聞大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出現千萬刷手,以及業者推出計程車免費送消費者回家的新招。這些景象,營造出經濟成長不錯,人民手上蠻寬裕的印象。
實情真是如此嗎?恐怕不竟然。臺灣的失業率還迫近百分之五,國際貨幣基金〈IMF〉剛剛調降臺灣的經濟成長率,職場新鮮人起薪調降,大學畢業生的學貸包袱愈來愈重…,一些新名詞「月光族」、「啃老族」都顯現社會經濟並不是百貨週年慶呈現的榮景。
既然週年慶呈現的景象很可能與實情不一,那媒體為什麼還要這麼操作?合理的推測,一是刻意營造榮景。如果媒體呈現市況蕭條,沒有買氣,極可能造成大家更不去消費;產銷之間是循環關係,市況買氣佳,產銷倍增,帶動製造業,確實能刺激經濟成長;相反的,大家都不買,都不消費,很可能真會帶來蕭條。
其二,媒體的廣告收益。市場賣得好,或者媒體製造出消費誘因,即能帶動業者的廣告投資;若是買氣差,沒錢賺,業者當然會緊縮廣告預算。這些都是純從經濟面的考量。
若擴大到道德、行為的層面,問題就複雜的多。例如,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要大家養成儉樸習慣;合理的支出叫消費,不合理的支出叫浪費;談到王永慶總是說他有多節儉…,這些都是媒體處理這類議題的一把尺。對照處理百貨週年慶新聞的尺,應該刻度、標準都相同,但結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顯然問題出在人,人的價值標準經常識雙重、多重,那把尺似有實無。
約五十年前台北峨嵋街今日公司開業,是臺灣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招牌促銷術是「每日一物」,平日要價八百、一千的貨,「每日一物」只賣一百元,因此,幾乎每天都有婆婆媽媽上門看看「每日一物」有什麼便宜可撿,週末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人手一袋「每日一物」。
有趣的是,隔段時間有位做「垃圾考古」的教授開挖一座垃圾山時有驚人發現,竟然物資匱乏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垃圾樣本出現許多「每日一物」,都很新,甚至全新。這顯示上今日百貨的消費者以為撿到便宜,管它用不用得到先買再說,結果根本沒用、沒穿,沒地方收,乾脆扔了。
撿便宜的結果是浪費,今天週年慶的新聞,其實正是複製當年「每日一物」的浪費。這道理很簡單,媒體不會不知道該以什麼尺來衡量,但為什麼對「尺」視而不見?或者根本無視「尺」的存在。
問題不僅出現在週年慶新聞,許許多多的新聞處理都有這個問題。例如節能減碳是全民運動,為了救地球、減緩暖化,必須大力推動,媒體自然也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教民眾怎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買東西先檢視碳足跡,自備環保餐具,少喝瓶裝水…。
但另一方面,媽祖遶境所經之處鞭炮夜以繼日的狂放,媒體大篇幅報導盛況;正月的鹽水蜂炮是重大民俗活動,媒體介紹觀賞蜂炮的裝備;燒王船活動,媒體報導今年王船的規模又創紀錄…,這些民俗活動製造的碳排放豈止是大量,根本就把民眾一年省下的碳排放花光了。
身體有自癒功能,一些毛病不必吃藥身體會自行調整回正常狀態,反倒是一有小毛病就上醫院或買藥吃,等於壓抑自癒功能,減緩自癒系統的敏銳,讓它遲鈍,日久等於自己廢了自癒功能。這個道理很淺顯,應該是媒體醫藥議題拿捏的尺,但現況似乎正相反,我們有一大堆醫藥廣告,甚至還有「電台廣告藥」。
在案頭擺把尺,以有形的尺提醒腦子裡那把無形的尺,尺的刻度、標準不曾變過,變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