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國民黨立委揭發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蘇嘉全的豪華農舍、佔用公地的祖墳事件,近一個月這起事件幾乎是各報要聞版及言論版的主調。在此不談藍綠,不臧否蘇嘉全個人,純就他備位元首候選人身份,相關事件是社會應做公評的重大議題,記者的為文提筆,角度、元素至關緊要,因為這可能是影響臺灣日後領導中樞的大事。
備位元首候選人的點點滴滴當然應受社會公評,這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毫無疑義,因此記者評論絕對有正當性。除了少數媒體記者奉報老闆之命特定角度的臧否為社會不樂見,也加深社會矛盾,應該予以譴責外;其餘發自記者促進臺灣民主品質的討論都是好事。
遺憾的是,豪華農舍事件記者處理新聞的節奏實在荒腔走板,一路被藍綠陣營麥克風主導,很難看到從人民角度考量的深度報導,無法提供人民判斷此事的更多依據。民眾希望多一些事實呈現,記者絕不能只是藍綠的傳聲筒,這得靠記者自發性的覺醒。
事件初起是上月十六日藍委邱毅揭發蘇嘉全非法豪華農舍,蘇的應對是強力反擊,指絕對合法、藍營抹黑。事件第一週,媒體完全跟著藍綠論點走,完全沒有自己呈現的角度,這個局面反映出媒體認不清自己的角色,藍綠陣營的發言是打選戰,不是為澄清真相,但讀者想知道的是真相;記者成為雙方陣營的助選員而不自知。
第一週,報面呈現幾乎完全未提蘇嘉全備位元首候選人必須接受更高的道德檢視的角度。蘇不能等同於其餘數萬農舍豪宅的擁有者一般看待,其餘農舍豪宅擁有者或許也走了門路、動用關係,這在尋常小老百姓角度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的,但是備位元首候選人不可如此,當然要被檢視,甚至祖宗八代被檢視也是常態。
至於蘇嘉全辯稱「難道農宅就該破破爛爛」,其實這暴露出不是就事論事,是選舉用語,但媒體還是沒有幫讀者瞭解說詞用意。蘇家豪宅有兩個層面,一是農舍豪宅是否違法,二是備位元首是否運作特權。是不是豪宅根本無須討論,社會有一定的看法。
兩週之後終於有讀者投書,提到雖應討論違法與否,但更該討論社會觀感,之後媒體才逐漸轉移報導軸線。整起事件固然應討論法律面,更應討論道德面、觀感面;這好像富商巨賈、販夫走卒都可上有女陪侍的特種營業場所,但神父、牧師、教師就是不應去一樣。
豪宅事件到目前的討論大概不超過這個程度,但我覺得應該推進到備位元首候選人的智商問題。要知道備位元首體制上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因此,只有忠誠、守法、聽話是絕不夠的,更該要有智慧。蘇嘉全應對農宅事件是否有智慧?小英處理變局的智慧是不是夠,都該討論;因為藍綠兩組候選人的民調差距並不大,都有勝選機率,當然應該就兩組人的智商層面討論。
在新聞的供應鏈上,記者的角色是採買,意思是記者進了市場要挑好的、有用的、對讀者有意義的菜買,而不是聽菜販大聲吆喝來決定買啥。這次蘇先生農舍豪宅風波,媒體的表現就像聽菜販吆喝的幼齒家庭主婦,沒主見的買了些不恰當的食材,而不是有益一家老小健康的葷素。
回到新聞界的行話,提供新聞材料的原則是讓讀者得以做判斷,不是胡亂塞些;要知道讀者根據媒體提供的素材作判斷,下的結論會是行動的力量,因為讀者以為「這是我的看法」;讀者不要記者下結論後轉知,即便正確無誤,也是記者的看法,不會轉化為行動力量。
再囉唆兩句,媒體應該要有確知哪些是應該給讀者訊息的能力,不是聽憑推薦,不能做傳聲筒,新聞是個知識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