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親戚在美國教新聞寫作,她也是尼克森第一次訪問大陸時美國隨行記者團的團長。他的先生在圖書館擔任主管,學的是歷史,歷史與新聞不同,但也有交集,就是對長期影響社會的人物報導很有興趣。
訃文寫作值得納入記者專業
不久以前他們問我,台灣傳播新聞科系有沒有教訃文寫作,我印象中似乎是很少。人物寫作練習不少,但那種忽然有人過世要立即整理資料寫作的練習,這麼刺激的練習好像真的很少。他們建議我看看紐約時報等報紙就會明白,一位人物過世時,記者能隨即寫出很有見地的人物故事或評論,是優秀記者素養之一。
他們說在美國的採訪寫作課,很多老師都會出這種作業給學生。例如歐巴馬是現任總統,作業可能是歐巴馬死了,請寫一篇介紹回顧或者評價的人物報導。由此可見,誰死了只要值得寫就可能成為題目,而不一定是老人。訃文報導甚至會成為隔天各報比報的題材之一。
很多大人物較老或罹病的時候,主要媒體都會有些記者開始積極收集其資料。大報社更鎖定許多人物,誰被鎖定收集資料大概被判斷離大限不遠,這是記者的工作,但大概不是當事人樂見的。
每個國家國情不同,也許在台灣,尤其二十年前,再優秀的留美老師大概也很難在學校出個總統死了的寫作題目。但是訓練學生平時要對重要人物收集資料留心觀察,卻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對十八九歲青年人來說,要很快整理人物資料,變成讀來有新意有觀點且證據十足的文章並不容易。但也很難說,也許有的學生對這種報導特別敏感、能展露頭角。至少增加這類主題寫作訓練,會使學生拉長歷史縱深、更成熟看世事,學習寫作報導要能言之有物,而不是無病呻吟或硬掰。
在報界需要這種才能,電視界一樣需要,且挑戰更多,因為需要收集代表性的畫面和聲音。不過台灣新聞界版面和電視時段似乎不那麼重視蓋棺論定的人物寫作或者過世者報導。這類報導可以很有內涵,提供觀察角度給大眾,比風花雪月的報導學到更多生命經驗。按理說,是一個重視媒體內容、樂在求知的社會所鼓勵的。
從寫生到寫死 記者面對的挑戰
仔細想想訃文寫作的挑戰還真不少。別說最易引起爭議有權有錢的人物,舉個別人物當例子。曾獲醫療奉獻獎的前埔里基督教醫院醫師紀歐惠最近過世。這位麻醉醫師從美國來,嫁給挪威人,付出專業知識和熱情在台灣。要是在她過世隨即做報導,可以探討的角度非常多。如果她在十年前過世和現在過世,台灣的醫療資源和制度有很大改變,越來越多醫生因醫糾與工作疲累而不願碰外科。但紀歐惠卻曾為了救一個人,連續十五小時實施心肺復甦術。
還有一位在澎湖一生救痲瘋病患的白寶珠,為了保護病患資料而非常低調不願接觸記者。這使白寶珠很多重要的事蹟因而隱沒。白寶珠過世前後,台灣正好有被醫學院當成傑出校友的醫師,為政治目的而取得政治人物病歷公佈的。這就是對比。在時空不斷變化下,可以創造很有建設性與未來性的內容供社會省思。
轉引抄襲寫法 多錯誤
此外,因為報導收集資料很多,有時可能是同一原始來源的轉述,看來好幾筆實際上卻是同一來源,可能一抄再抄而一錯再錯。例如新聞界知名前輩張繼高過世時,很多年輕記者被交代要寫一點報導以示敬意,結果寫他創辦遠東音樂社很偉大。但據一路看著張繼高在新聞界的長官兼好友歐陽醇老師說,遠東音樂社是江良規教授創辦的。歐陽老師對於這個錯誤覺得非常遺憾。由此來看,訃文報導非常考驗資料正確與否,還不用先要求什麼深入看法。
就在這篇稿子寫作時,台灣廣告界前輩孫大偉去世了。已有網路新聞搶先刊登了關於他的故事,篇幅不少,主要是從他曾經處理籃球教練錢一飛的告別式討論到他認為要怎麼處理自己的告別式,以及一點點人生哲學。這種內容沒有一定對錯,但孫大偉最值得討論的事,是不是僅只於處理告別式的創意?恐怕還有斟酌空間。
過去台灣傳播科系較少這種磨練,但現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當然,老師本身的品味也很重要,不能只是扮演一昧倒傳播理論給學生的人。老師自己更也要對人有興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