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商業電視台早上八點就聽到指揮調度的女士氣極敗壞口出惡言的和等待接受指揮採訪的記者們交談。大家今天不是為採訪主題吵架,而是為了超商咖啡漲價的事很不高興。他們也決定上午要用偷拍還是別的活潑方式表現這個話題。不久以後政府要處罰牛奶商,因為認為漲價不合理。電視台義憤填膺聲援民眾罵超商,政府看準民意而開鍘業者,都很師出有名的樣子。但真是如此嗎?
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無止境的獲利非常重要,而口慾享樂和跟上流行被許多人合理化生活所需。人為什麼會這樣想?誰告訴我們「大家都已經這樣」所以我最好也這樣?不喝咖啡到底會怎樣?牛奶本來不是人身上生產給人吸收的物質,真的沒有替代品嗎?前利比亞領袖格達費在早年與強國爭取石油權的時候曾說,五千年前沒有石油還不是可以生活。這也許有點詭辯,但卻讓我們聯想到,以民生消費而言,到底什麼是必須的?到底要多少才滿足?
這背後其實挑戰了幾件事,首先是我們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倒底哪些飲食是需要?哪些是必要?對甚麼樣的人有多少量有風險危害?去年我參加一些正規的長照課程,營養學教授告訴我們沒有非喝牛奶或一定要吃乳製品才能獲得獨特健康所需這回事。至於咖啡,不種咖啡的北歐是目前世界消費咖啡最多的地方,比台灣還多,到底對身體好還是不好年年有各種兩極化研究結果。若為帶來生活美好的感覺,是否沒有可替代之物?在丹麥健康促進節目中就針對人性和口慾的誘惑討論替代而可接受的其他飲品。如果是因很忙碌所以一直要喝咖啡又罵人家漲價,大概值得優先檢討的是工作與生活方式。
其次,廣告訊息透過傳統媒體和更多新興資訊通路觸及消費者加速影響生活價值與消費認知。曾有一陣子台灣空大課程也談到電視(影像)廣告如何創造優質生活氛圍和商品使用連結的關係,包括香煙在內。但因為節目是擺兩盆花找一位教授和一位女士以教室上課方式解決媒體效應,肯定是媒體識讀先驅節目,只是受限廣告版權和教導方式大概很難吸引大眾覺醒。傳播理論說有媒體真實、社會真實和主觀真實。廣告雖非新聞但也可算媒體真實的一種,加上晚近置入性新聞很多,觀眾經常可聽到商業台主播為了吸引大眾和交代報導的合理,一開口就說現在市面流行吃什麼或者玩什麼。真的現在社會都這樣嗎?但傳遞出去假的對觀眾也變成「真」資訊。
在自由市場大家可以銷售產品,當市場變大,為了擴增生產速度滿足消費者口慾,湊出市場需要的口味和數量的技術越來越新,但與天然食物的差異到底對健康有何影響,在台灣商業媒體為主而廣告商控制媒體收入的媒體機制下,消費者很難從媒體得到客觀的知識。一些研究報告或被記者發掘明知不法而坐視不管以繼續獲利之事,要能忠實呈現就更等著廠商公關來交代抽稿了。最近就有這樣讓商業台地方記者無力的事。
在北歐和荷蘭,賣咖啡的賣牛奶的也照賣而且也製作很多很迷人的廣告。但和台灣有點差別是消費公評人制度、增廣常識的健康促進節目以及媒體識讀教育及消費規劃學習比較發達,提供觀眾多一點判斷的反省。也就是說,幫助大家想想生活品質到底是什麼?甚至鼓勵創意去想去討論還有什麼新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環保和消費壓力?這類節目一直都有,只是形式不同希望與時俱進。
這或許和媒體制度環境與媒體工作者有點關係。如果商業媒體為主使公共媒體呼吸空間很小,或者公共媒體輕忽網路可整合操作的潛力,而記者自己都已經不能沒有咖啡而一早來就對超商群起罵之,大概很難討論更多生活的選擇,更遑論生活價值思辨。在台灣,媒體要是討論以上這些層面可能被認為太理想不實際沒有收視率,但這就是進步的民主國家與進步的媒體的一點差別吧。民眾當然有自己的選擇。以前有人很窮要要借錢了還說,煙不能不抽吧?牌不能不打吧?個人消費價值受媒體左右但生活價值卻又不見得。或許物價一直上漲時,身為媒體工作者,頗值得省思的是,關於民生消費新聞,除了幫民眾出氣和不斷報導現在社會流行什麼這種自創社會現象的題材外,我們到底有沒有提供更多的現象和想法給觀眾?而我們秉持的價值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