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發展,網路普及,帶給新聞記者更嚴峻的挑戰,如何避免誤用不正確的資訊,乃至網路中常見的惡作劇訊息或假警訊,已成為當代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課題。
現代網路訊息傳播快速,每當突發性新聞發生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傳布全球各地,新聞記者如果急於從網路上搶著摘發這種消息,極有可能引用錯誤資訊導致隨即而來的愧窘;今年7月間,CNN節目主持人莫根(Piers Morgan)因為轉發了推文 (tweet) 中不正確的謠言而被停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而美國艾達荷州雙瀑市(Twin Falls, Idaho)一家小報《時代新聞》(Times-News)卻因為小心查證出聯邦參議員葛萊波(Sen. Mike Crapo, R-Idaho)所發新聞稿中的謬誤,為報導正確新聞樹立了楷模。
這份新聞稿是葛萊波的一項提案,主張將資本利得與紅利的稅率上限設定為50%,乍看之下,內容清晰無誤,但發行量只有兩萬份的《時代新聞》卻覺得其中的資料編寫得太過肯定。在它的星期天評論版中,該報以頭條刊出分析指出,葛萊波的推論都是最壞的的情況,以很誇張的方式和統計數字製造出非馬上通過施行不可的策略,而該報認為,人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應該堅守事實,教育民眾養成正確的觀念。
其實嚴格查證政治新聞在近年內早已蔚成風氣,堅守職責的新聞從業人員已在這條路上躍進了一大步,他們不是透過專業的factcheck.org或PolitiFact,就是靠如《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等大報進行查證。美國新聞評論編輯賴德 (Rem Rieder)說,如今連《時代新聞》這樣的報紙都已重視新聞查證,等於是將”他說”、”她說”這種新聞報導方式放入棺木,釘上另一顆釘子。
今年9月間在波士頓舉行的網路新聞協會年會(Online News Association Convention in Boston) 中,”Regret the Error”作者席夫曼(Dan Silverman)與“RegretTheError.com”創辦人簡金斯(Mandy Jenkins)發表專題演講,告訴記者如何避免掉入網路資訊的錯誤陷阱中。他們說,今年夏天有一則網路消息指出,使用Internet Explorer上網的人通常比使用CNN、NPR、BBC 及其他新聞機構網站瀏覽器的人IQ較低,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則錯誤的訊息,因為經過嚴格檢視後可知,訊息中的資料說明,內容好到不可能是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
席夫曼強調,事後的新聞更正無濟於挽救錯誤報導帶來的負面印象。他和簡金斯都認為,新聞從業人員對帶有偏見的新聞資訊尤須抱持懷疑的態度,應該向提供這樣訊息的人作再三查證。談到前述那則錯誤的推文,他們表示,最簡單不過的方法就是新聞系課堂上教過的技巧: 向對方索取電話號碼,查問更多、更深入的資料。
現代科技發展快速,不但新聞可能作假,連照片也可能透過數位技術變造;簡金斯和席夫曼說,今年艾琳颶風 (Hurricane Irene) 吹襲紐約後,推文網上出現了一張災情照片,但後來被查出是 1996 年洪水侵襲紐約時所拍的一張照片。
他們因此建議新聞記者採用網路提供的照片時,不妨利用像EXIF那樣的影像檔案資訊單位查一查,確認那張照片沒有被利用數位技術變造過。
曾被歐巴馬總統延攬入閣擔任聯邦首席新聞官的甘德拉(Vivek Kundra)也是這項年會的主講人,他指出,就像出版界曾遭到Amazon.com那樣的外來衝擊一樣,新聞業如今也被迫須以新的方式經營,不但要著重效率、速度,也須維持低成本經營,許多新興新聞事業無不秉持這樣的原則發展。
他說,當電台廣播、電視問世時,傳統新聞界曾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如今,到了數位化時代,也會看到同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