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冬殘,沒幾天要過春節了;公路單位發佈了春節連假輸運計畫,同時預告九天連假高速公路部份交流道的關閉計畫。老實說,對輸運計畫,大多數用路人只關心高速公路停止收費時間,其餘則不太關切,反正擠、塞才有年味;至於交流道關閉計畫,用路人更是無感。
想請問線上記者朋友,曾有過一絲絲好奇年節交流道關閉,背後有多麼大的新聞?砸大錢興建交流道該上場時卻要關閉,豈不輕擲納稅人血汗錢?
上個月下旬冬至,吃湯圓、薑母鴨補冬外,民眾紛紛到各地寺廟為家人點盞光明燈,保佑來年的平安;那幾天,台北龍山寺因為排隊要點光明燈民眾太多,發生偷搬他人用來佔位子的椅子糾紛,還上了報。
想請問跑線記者,點光明燈為什麼能保一年平安?民眾為什麼頂著風寒,願意花那麼多時間排隊點光明燈?寺廟推出點光明燈活動有什麼好處?這些記者一點都不好奇嗎?
交流道是吞吐高速公路車流的設計,為什麼年節、連假用路高峰反而要部份關閉?高速公路在整體運輸路網的定位,是提供城際、區域中心間的穿越性服務,交流道設置有一定原則,但現況是交流道太多,還拼命增設,尤其選舉因素民意代表以要求增設交流道為重大政績,讓高速公路因為到處開口,短程車輛湧入,大增輸運負擔,塞爆是必然。
眼前的例子,是國三才通過增設新南投交流道,規劃或興建中的,中山高有頭屋、銅鑼、民雄、虎尾、大灣…,國三則有高原、西湖、竹山〈南雲〉、北古坑、南古坑、柳營…等,如果這些交流道都完工,中山高平均不到五公里即有一處交流道,國三則七公里一處,數量暴增為當初定線時的兩、三倍之多。交流道數量遠多於收費站,等於鼓勵用路人來享受「Free」way。
「點光明燈,消災祈福」是另一項歲末冬殘的民俗活動。中國習俗每年冬至前後,都會到各地寺廟點光明燈,老老小小每人一盞保平安。較有歷史地位的寺廟,開出的規格至少十萬盞以上,以台北龍山寺為例,今年推出二十萬盞大中小不等的光明燈,最便宜的小盞要價六百元。
寺廟當然熱衷點光明燈活動,因為這是年度重要收入,龍山寺全以小盞計算,就有一億多元收入,加上中、大盞,收入更是可觀;而且寺方不需花精神促銷,信徒自然會捧錢來,這種好事,各地寺廟當然爭相推出。
線上記者有沒想過,光明燈可是「全年無休」地一年常明。龍山寺就全以小盞計算,每盞最低規格一燭光,大概是一瓦耗電,全寺一天約是五千度耗電,一年至少是兩百萬度電力消耗;全台應不止兩千所寺廟推出點光明燈服務,一年至少增加十億度的電力消耗,這或許保了許多普羅民眾心安,但碳排放量還真高。
年假輸運計畫見報內容全是公路單位通稿,各報都一樣,沒有一家報紙探究為什麼年假期間要關閉部份交流道,更未延伸到交流道已多到浮濫、危害高速公路運輸的程度,當然更不會去探討交流道是民意代表的政績。這些內容難道不比公路單位通稿更值得報導?
點光明燈新聞亦然,報導哪間寺廟開始點光明燈、信眾偷搬別人佔位子的椅子引發糾紛,這些有什麼報導價值?為什麼不進一步探討政府的節能減碳活動,拒喝杯水、計較商品碳足跡、騎單車、夏至關燈一小時……,這一大堆減碳努力,幾乎給點光明燈一項民俗活動就「消費」光了,何況還有鹽水蜂炮、媽祖遶境、清明祭祖等太多太多的民俗活動都是高排碳。
媒體屢屢遭閱聽人詬病,問題多因內容貧乏,且八卦之外,幾乎沒有深度的探索,千篇一律,都是浮光掠影;這是新聞界的大問題,關鍵原因,正出在記者對新聞只有表象認知,對深層意涵全然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