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剛過,再次透過電視向舉世播送。拜傳輸科技之賜,這種文化活動的社會效應可以擴展如此之廣之快。今日擁有一樣科技傳輸能力的國家不在少數,除了奧運,能像這音樂會行銷效應的還不多。尤其這音樂會不是靠暴露和流行取勝。真希望以後台灣也能發展一年到了世界許多國家都希望一起轉播的文化活動。

  通常這種外國節目要在他國如台灣播出,有兩種模式,一是本國媒體頻道完全把自己當頻道傳輸,所以只要畫質音質正常加上不亂切廣告就算成功。另一種是重製,包括重新做片頭加中文翻譯,甚至來兩個主持人串場。後者考驗本國媒體對這個活動的認識,才不會把自己的創意合於原節目變得不倫不類,最好能適切如橋樑。

  記得幾年以前國內曾配上音樂家和美女主播串場,話題還加入奧國蛋糕等。事實上連這音樂會本身也曾將不同文化素材組合於音樂會以求更通俗活潑兼帶文化行銷,所以未嘗不可。但猶記得當時國內的串場,音樂家問女主播蛋糕等,回應多半是不知道沒吃過。看來對話不怎麼有企劃,難不成相信靠美貌與華麗衣服就可以搭配這音樂會的質感?所以怎樣加值需要思量。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由奧地利國家公共電視負責製播,其實年年都在變化素材搭配主現場演奏。如果觀眾注意,其實今年在運鏡方面主場地增加很多屋頂移動攝影機,隨音樂節奏,擴展視覺向度,並且讓現場觀眾鼓掌都有豐富的視覺包裝增加可看性。一如以往,除主場鏡頭變化切換精準流暢外,外場影片部份已推陳出新。

  除預測得到有些舞蹈以外,還加上手機等現代科技產品表現。值得注意的是,ORF企劃以傳播科技加上超現實的不同種族背景舞者移動,將不同地方的人連結在一起。友誼隨科技在世界各地飄來飄去滋潤人心。

  換言之,規劃者透過電視、音樂會、科技產品在與觀眾對話的,不僅是美妙的音樂和知名指揮風采,也不只為變化主場畫面而添加別的場景,而是透過新設計一再向世界觀觀眾傳達這個電視台看重人與人的關係,祝福大家在享有文化遺產的新科技年代,透過文化活動將更多不同背景的人連結一起,共享美妙生活場域。

  至於芭蕾舞蹈部份,故事性更高而服裝更大膽現代,舞蹈也從平面到樓上樓下,故事性也豐富趣味,速度節奏運鏡如此協調,從企劃到現場攝影師都要到位,恐怕沒有人可以用只為薪水工作的態度就成就得了,還要大家愛自己的工作。這不是偷看幾次模仿加料改一改就可以產出另一個也賣錢的節目吧。

  筆者曾於1995年在ORF實習,之後迄今多次在奧地利各地欣賞音樂並與民眾交流。從這音樂會到廚藝節目,再到每日兒童電視新聞,甚至氣象報導設計,都會一再看到一種看重人的價值以及設法透過公共媒體科技使人有更好的關係,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的概念。2012 年新年音樂會不但曲目在最小限度維持傳統曲目順序架構外,「尺度」突破比以往更多。或許也是因為要對全球播出,最好內容包容性更大更有收視參與。但怎樣融合得宜就是挑戰了。挑戰文化創意素養、國際觀和媒體專業實踐力。

  但有一點無疑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決不是只靠砸錢標榜幾年幾百億,也不是為了討好觀眾弄很多「春姬」,而是要有文化厚度和倫理價值和時代處境三者考量後的精緻產出。觀眾覺得看到奧地利卻又不只奧地利,還有普世的人性、人情與人味。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特色,文化需要累積消化。好幾次奧地利各地欣賞音樂會看到演奏者根據不同音樂搭配忽然搞怪搞笑娛樂全場卻不流俗,其出神入化總是讓我想到,要是在我們國家音樂廳也做一樣的動作會不會有如期幽默自然出神入化的「笑果」?這恐怕不世是打罵學琴長大的能隨手演得來,當然也和民族性與文化特質不同有關。

  但只希望我們從ORF年年推陳出新感動大眾之餘,能重新省思公共媒體的核心價值與公共責任。每一個節目背後究竟要向觀眾傳達什麼?是不是也想要媒體科技如能促進人與人的關係,是多美好的事。多相互鼓勵操練這些,應該比不斷批評更有建設性。但願有一天台灣電音三太子或別的活動轉播,也慢慢孕育更有公民社會色彩的中心價值思想,融入台灣美景和其他元素,逐步轉化為舉世連線現場轉播的素材故事使人感動豐富生活品質,讓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不專美於前,讓人看了一樣覺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