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總統大選的正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已在十二月三、十、十七日三天舉行過了,另外又作了三場電視政見發表。一般來說三組候選人的表現、內容、攻防、風度都在水平以上,比起歐美民主先進國家豪不遜色、獲得國際傳媒大幅的報導、也贏得了世人高度的重視。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經由網路的傳訊,讓大陸的網民為之驚嘆,想不到在華人的世界中有如此彰顯民主政治的總統大選辯論,這種思潮在大陸正普遍的發酵,其後續影響力值得評估。
雖然大陸的主流媒体對這幾場盛事,很有默契的沒作太多的報導,但南方傳媒等尺度較大的集團仍有較大篇幅的報導。所以這場大選,不僅是台灣民主政治的一項成就,更是台灣傳媒良好的傳播表現。
不過,純就這幾場世人重視的電視實況轉播,在技術與相關的安排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從當年成立時就擁有最佳設備的公共電視,在首場直播時一直有訊號不穩定的情形,不僅影響了閱聽人的收視品質,更影響了候選人在發言時漏播了一些關鍵內容。好在台灣政治環境已逐漸成熟,否則某些鬧事的支持者又可借題發揮了。
公視轉播民主選舉可敬 但轉播技術仍有待改進
相較他國的公共電視,以日本公視NHK來說,他們不僅在播出內容上經得起各界的考驗,在無線電技術上及研發上更要作各電視台及電台的領頭羊。類似這幾場的大選辯論,作轉播工程的單位都會在事前作雙線的佈署,以便在有情況時可作備份播出,以維持高品質的畫面及音質。但當天多次跳動及短暫斷訊的情形,未見公視作出說明到底是何處出了問題?使外人至今不明,是一項遺憾。而NCC沒有深究,應屬失職。
另外,幾次的大選辦論會,由公視的董事長趙雅麗擔任主持人也是一項值得商榷的安排。聽說趙是一位傳播學者,但她顯然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辯論會的稱職主持人。據瞭解,由蕫事長擔任類似政治辯論會節目的主持人是依公視的慣例辦理。如果真是公視的慣例,那也是一種惡例。台灣公視常常拿英國公視BBC及日本公視NHK作比擬,但我想:英、日公視董事長是不會同意擔任類似直播節目的主持人的。
過去常聽說台灣公視裡充滿了官僚及拍馬的文化,由這項慣例來看,過去的傳言可能有幾分是真的。讓老板在全國轉播節目中出出風頭,有何不可?
然而若依據前幾年新聞局及NCC處理TVBS的總經理兼主持人案所立下的案例來看,董事長當然不可以兼任節目主持人。作為全國電視模範生的公視,怎可公然越矩?
果然在趙董事長的主持下,首場就出現了現場難以處理的狀況。她在宋楚諭候選人發言後,要求現場觀眾不要鼓掌、引來在座的文壇狂人李敖的大聲抗議及嗆聲,使主持人當場為之語塞及呆立在台上。如有類似的規定,應在開場之前作出提示,特別在某一候選人得到熱烈掌聲後才突兀的作此規定,當然不能服眾。而且主辦單位既然同意各侯選人可帶部份觀眾入場,又要禁止他們在各自候選人發言後鼓掌,顯然不合情理,而且難以執行。
簡單的處理方法是:不設觀眾席,或設觀眾席但不安置麥克風,使掌聲不能影響現埸的進行,這些安排並不十分困難。
如何與民間新聞台合作 考驗臺灣轉播能力
另外,幾場辯論的轉播畫面都沒有提供倒數計時器,使閱聽人無法知道各候選人管控時間的能力。尤其第二場的副總?候選人辯論親民黨的林瑞雄教授就因計時問題當場在台上抗議,場面難堪。在電視先進國家,只要有競賽性質的節目一定要秀出計時器,以使觀眾得以融入節目。這簡單的製播原則,為何公視不暸?實在奇怪。後來由其他電視台製播的政見發表都提供了發言計時的服務,補足了原先的缺失。
大選辯論,公視是代表所有電視台製播這項作業,再將轉播畫面分享各台。當然可在節目的前後加上「公視製作」字樣,以示負責。但沒有必要在現場所有的麥克風上加"公視"的麥牌。這種作法可能在共同作業時,小氣了一些。所以有些台在新闐重播片那段時,將「公視」字以馬賽克處理,有些電視台則在三位候選人發言之後,立即切回自己的現場。不完整墦出公視的全部畫面及製作陣容的字幕,這也是小氣的不當的作法。
各台雖然使用了統一畫面,但仍各顯神通,設計不同的服務來顯特色,立意甚好。有節目請名嘴在中場評講、分析,另有三台以觀眾電話來表達對三候選人的支持傾向,這雖是一項好的設計,但可惜的,最後得出三項結果,三台各擁一人,使人越看越糊塗。由此可見台灣各台政治傾向偏頗甚為嚴重性。筆者以為,有些台甚至可能有灌票之嫌。NCC應請各台提出通話數据作為佐証、也應要各台共訂遊戲規則,包括如何避免聘請專人或灌票情事發生。因為這些都可能影響投票行為,電視台及NCC都不能小看這種現象。
此外,三場政見發表會中有輪流在候選人發言時播出廣告,是非常不妥的安排。因為製作人並不知道那一段是候選人的精華,而逕行硬是插播廣告,不僅沒有尊重發言中的候選人,對閱聽人的權益也沒顧及,是一大缺憾。電視政見發表會如果是中選會付費製播,則應要求完整播出。製播台的廣告也應置於節目的前後,不可以用廣告覆蓋了候選人的政見。如果廣告不當妨礙候選人的政見精華,而引來更大的糾紛,則得不償失。既便是商業台也必須在作社會服務時,進行較為周密的考慮。
這幾場大選辯論及政見轉播,己使世人對台灣的政治成熟度刮目相看,如果能對一些轉播技術作更多的改進、更細心的安排,相信能讓台灣的傳媒帶來更高的公信力,也讓世人更為欽佩台灣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