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產製,採、寫、編,不管文字或電子媒體,從入門受教,到入行執行,「比例原則」是反覆被強調、嚴格要求的鐵律。簡單的講,個人疏失、私德部份小做,公共利益、危害長遠事件大做,殺雞不使牛刀的道理大家都懂。
換個名詞:「行情」,該多少份量,就給他多少份量,不能任由一己好惡,隨便處置,這叫「亂了行情」。曾有個例子,過去軍事審判體系對竊盜罪犯的量刑,大致是兩年上下,雞鳴狗盜之徒危害有限,但某次警總軍法處竟然判了六年,被譏為「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壞了行情。
二月上旬,年假結束,新內閣人事熱不了兩天,接下來Makiyo、日籍友人友寄隆輝等四人,因為上計程車後座拒絕繫上安全帶,竟聯手痛毆、猛踹年近六十的老運將林余駿,無視林倒臥路旁,換車揚長而去。這一事件,在計程車同業、媒體緊追不捨下,施暴四人一一現形,加上謊言連篇,毫無道歉誠意,引發臺灣社會近年最大一波公憤。
臺灣社會驚訝於Makiyo、友寄四人「飾詞狡辯、犯後毫無悔意」的同時,也驚訝於媒體可以如此大篇幅、全時段的刊播這則新聞。尤其是電子媒體,正常時段不管播財經、國際什麼新聞,畫面一定是Makiyo等人;就連夜間重播,畫面還是全時段的Makiyo。
民眾受不了全時段轟炸,尤其這四個人一共就兩、三個現場,外加行車紀錄器模糊的施暴畫面,一播九天;起訴前後還更誇張,談話性節目不僅邀友寄上線連扯兩個小時,沒邀到的還請名嘴模仿施暴動作…。整整十天,民眾遭到媒體轟炸,前期揪出嫌犯,全民相挺,後期氾濫播報,民眾質疑媒體角色錯亂。
談話節目不管它,因為那是「節目」,但新聞媒體這段期間的表現值得討論。守線的記者們情緒起伏,是值得體諒,因為四人毆踹「運降」的劇情張力太高,加以牽涉台日關係;事發初期,記者必然憤怒填膺,血脈賁張;一路衝下去,難免衝過了頭。。
怎麼控制情緒,以冷靜的腦來處理新聞?原則還是兩個:讓證據說話、符合比例原則。首先在用字上,新聞界長期以來的要求是「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這幾天觀眾經常聽到「狠狠地踹」的用詞,顯然已違反原則;至於證據解讀,「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記者說出「欲置運將於死地」的話,顯然也是主觀的過度解讀。
再來討論比例原則。Makiyo四人毆人,對照去年食品添加塑化劑事件,這兩件事的影響截然不同;前者是對個人人身的惡性侵犯,是嫌犯個人行為,造成的傷害有其侷限性;塑化劑事件則是多年來食品業的劣行,加以衛生單位竟然沒有管控能力,以致國人長年、多量攝取塑化劑,危害究竟有多大?老實說,到現在只能說斬斷源頭,至於危害,無法統計。可是,媒體處理塑化劑事件,有像此次毆人事件全時段、鋪天蓋地播嗎?
其實四人毆人事件中即有可明確鑑別比例原則是否適當的情節。Makiyo踹人的關鍵光碟竟然因為辦案員警疏失,在警局抽屜「神隱」了六天的不可思議過程,媒體追的是員警何以疏忽、主管辯詞、上級震怒處分、檢察官追究責任…,其實再怎麼撻伐,應該都止於行政疏失層面,記過、調職了事。
遺憾的是,光碟「神隱」正反映出警察機關對庶民的事沒有同理心、小事一樁、不在乎的散漫態度,對打架受傷基本認知是兩造都有錯,「各打五十大板」;對熱心提供證據的市民,從未定位在共同維護治安的「夥伴關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警方這樣看待治安事件,對普羅百姓影響有多大?很遺憾,沒有媒體著墨。
比例原則,很簡單的四個字,值得新聞從業員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