霪雨中又過了一個二二八,臺灣每年一度的敏感時日。馬總統循例鞠躬道歉,受難者家屬再一次地被掀開傷痛。對這一至少是近十年來受難者傷痛、社會卻噤聲的日子,媒體能做些什麼?

  許多議題,媒體的處理常是跟著社會的主調走,而社會的主調則完全依循事件發生後延續的情緒,可能事發當下理性不便出頭、若講出來甚至會遭批判情境,以致錯失了扳回大家理性思考的黃金時間,大家都一鼻子孔出氣,等到發現因而引起副作用,積重難返…,遺憾是小事,讓問題更難解才麻煩。

  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怎麼樣在大家情緒亢奮難擋的當兒,以夠說服力的證據讓大家冷靜下來,從而面對問題,一起理性思考解決之道。媒體角色端正之後,接下來是怎麼樣提升適時尋出問題癥結的能力,這確實難度很高。

  以二二八事件來說,媒體呈現只有受難者家屬的至深且痛,以及政府鞠躬道歉兩個角度,這是問題的兩極反應;但對居絕對多數的非受害者家屬、非政府部門的常民來說,他們想知道的是更多的當時情節,這才能據以判斷給受害者的撫慰是否足夠,現下政府的歉意是否恰當。

  尋找客觀、第三空間的說法是必要的。最近剛讀完故副總統謝東閔胞弟謝敏初《平淡人生》一書,敏初先生旁觀二二八的經過,他的朋友有人遇害,而他也與當時的長官公署有公務往來,甚至與行政長官「大逆」陳儀也有過接觸,敏初先生的觀察,有助社會更深一層瞭解事實真相,進而思考這幾十年的傷痛該如何化解。類此的第三空間,在報面上未曾見過。

  不止二二八這個沈鬱的話題,其他許多新聞事件也呈現媒體被社會認知基調拽著走的現象,因而貽誤了公理正義導正的時機。記得前不久,媒體報導一位消費者花了六萬多台幣,買一台日本進口高檔變頻冰箱,但兩年保固期剛過,冰箱就狀況連連;才花大錢修好,不幾個月又停擺。

  媒體處理這則新聞不意外是從消費者角度,對廠商一陣子狂罵;沒想到廠商老神在在,反覆強調會依保證書約定處理,而保證書白紙黑字載明「過了保固期消費者需自費維修」,媒體的正義保鏢角色,絲毫不起作用。

  不止冰箱、電視等家電,筆記型電腦等資訊、3C商品一樣,保固期三年,三年一個月一定出狀況,送去品牌直營維修站,維修人員一臉誠懇,還誇消費者「筆電用三年,你很細心!」但良心的建議是「不要修了,買新的較划算。」

  媒體的反應是無感,因為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此視為當然,見怪不怪了,對該譴責的商業倫理則一無覺察。筆者曾慨嘆,如果諾貝爾獎設商業獎項,獲獎的絕不是讓商品耐用不壞,而是快快就壞、過保固期即淘汰。這是事實,新商品到手上,啟用的同時,「毀滅時鐘」同步啟動,保固期終了,毀滅時鐘倒數計時結束,於是,商品掛點。

  消費者當然希望能修,但維修員不是說「這個零件停產」,就是說「這是限量生產零件」,電腦三萬,維修一萬四,而且不保證不再壞:看到消費者遲疑,接著鼓吹「買新的比較划得來」。

  於是,媒體噤聲,一方面不察竟然有這樣的商業倫理橫行多年,再者不知道該怎麼譴責、討伐,或者默認這套商業倫理?長期以來,媒體一直鼓吹消費,認為「產銷倍增」是經濟繁榮的鐵律,而且多年來與惜物、惜福分割處理,不知如何定調立足還是小事,更遭的是一無警覺。

  初入行時前輩告訴我這是個知識的工作,打拚三十多年下來,很汗顏,沒能在知識領域為這行有些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