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常聽到數位匯流,和媒體匯流一樣的嗎?
A:不全然一樣的,簡單說,媒體匯流是數位匯流裡的一部份。數位匯流的範圍很廣,從法規、政策到頻寬、頻譜的規劃等等。而媒體匯流,比較單純,簡單說來,是數位內容的流動與共享。也就是說,像是報紙的新聞,你在網路上也看的到,但是多了些圖表和統計數字資訊的連結,或是受訪者影音以及現場感影音的提供。舉個例來說,林書豪的新聞,不管你用什麼載體閱讀,當你讀到他那一記三分球逆轉勝時,可以連結到影音看他投球的英姿,也順便可以和其他臉書網友一起討論林書豪帶給你的人生感受;甚至可以更深度的看到他一路走來的經歷圖表。你想看到哪就看到哪,媒體提供整合過的內容,只要使用者願意繼續連結,或許最後可以連結到Makiyo。
Q:那和現在新聞網站的相關新聞連結有什麼不同?
A:現在新聞網站所提供的相關新聞,是以關鍵字或TAG,透過工程系統進行連結,而不是以編輯的角度連結,所以關聯性較低,有時還會有失誤,必須透過使用者「智慧」的選擇與判斷,自行再過濾一次。但是匯流的內容就不一樣,是經由編輯專業的選擇,提供不同媒體的形式,提供使用者在內容的要求上,更主動、更深度、更互動性的內容享受。其實很像平面編版的概念,在資訊令人煩噪的時候,專業人員提供內容的服務,同一個新聞裡,讓使用者看多看廣又看深。
Q:那既然你說的那麼好,為什麼現在看不到?
A:其實你應該有看到,只是內容還沒有開始流動,所以你沒感覺。怎麼說呢?第一、媒體把內容傳送上網路了;第二、媒體把內容丟上行動載體了(如Apps);第三、平面媒體出現影音新聞了。
媒體的內容從類比變成數位,可以符合各載體的要求,這可是匯流的基本門檻,而且內容在不同媒體間相互推廣(promote),也是匯流的模式之一(譬如,有時我們會在電視頻道裡看到雜誌的影音專題;或是在媒體網站裡,看到同則新聞有影音也有文字新聞)。接下來就是真正進入匯流,包括人員工作內容的流動、內容的流動規劃、產製系統(像是發稿系統)的整合規劃。這是最難的,也是要耗費成本的,但是目前卻看不到錢在哪裡,所以,媒體知道要這麼做,但是要怎麼做?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都會遭到很多困難,要如何做下去,都是個大問題。
Q:那大部份的媒體是怎麼做的呢?
A:以國外的個案來看,我先把它分成兩個方向來談:
第一、內容產品的匯流與設計:你有一個內容產品,你怎麼把它規劃成不同的商品,透過多媒體的方式傳播出去。英國有個典型的個案,一個長壽的節目叫Doctor Who。維基百科譯為超時空博士,雖然是個很老的影集了,但是BBC在2005年,也透過新科技,再把它發展成行動通訊裡的小短片、Podcast、影音部落格、線上遊戲等等,BBC成功的創造了跨媒體的世界(Perryman, 2008)。
第二、 新聞內容的產製與執行:大多數的問題產生在此,因為牽涉到的是新聞室(news room)。每個新聞室,都有自己的制度與傳統,所以當要進行任何變革時,都必須量身訂做,審慎處理,更何況是匯流,這麼大的改變。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台灣的平面媒體記者,開始製作影音新聞,這不光是台灣,國外已經做了很多年了,只是都各有各的做法。有的媒體新增匯流編輯台、新增影音記者來應付新媒體的到來,讓原本的媒體內容,不至於被時代?棄;有的媒體直接帶領內部記者轉型,培養成為背包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產製符合時代要求的媒體內容,應付巿場需求。
大多數媒體都會面臨內部人員的反彈,包括像是文化衝突、偏見、刻板印象、工作時間、工作量與薪資等等,解決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學者就試圖回到管理理論,像是人際溝通、勸服和信任,來解決組織上的問題。
Q:既然這麼多問題,又賺不到錢,為什麼還要去做?
A:沒辦法。因為現在免費資訊太容易得到,傳統媒體又迫面臨轉型,在數位匯流的環境下,也必須往媒體匯流邁進。影音的趨勢近在眼前,缺乏影音內容的媒體,為了突顯媒體的獨特性,以自己產製影音內容為目標,積極轉型。別以為電子媒體就賺到了,電子媒體也得想辦法提供快速的訊息,甚至平面的文字內容為下一個階段做好準備。國外也有個案,電子媒體的記者必須提供平面文字稿,作為媒體多元內容之一(Cremedas & Lysak, 2011)。
以上,還有任何問題嗎?或是有任何指教與意見,也請不吝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