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已宣佈,在今年五月至七月將分區、逐步停止我們已使用了五十多年的類比電視,這對全國民眾的生活習慣及每天收看電視的方式會有重大改變。但距實施日期僅剩一個多月,尚未見政府擴大宣傳讓民眾瞭解並採取措施來充實其播出內容,使原先被看好的數位電視,可免費為民眾拓寬另一收視領域的美意及為電視傳播帶來一番革命的大事、可能使因為沒有宣揚也沒有優質好看的節目,為之大打折扣。

  這將使無線電視持續績弱不振,而使已獲暴利的有線電視,在臺灣的的地位繼續穩如泰山。如果新聞局及 NCC以這種消極的不作為,來迎接數位電視的來臨,在政府高叫數位生活時,無疑是一種愚民政策,同時很有替有線電視護航之嫌。

  簡單說,數位電視將改播畫面及畫質更好的無線訊號,觀眾將可免費收到十數到數十個電視頻道。這是國際電訊組織全球統一的規畫,其他主要電視大國都早在二00八年起分別換裝完成。我們由於政府及電視台的各种因素,已經落後了相當的時日。現在政府訂出類比電視的落日時程,但由於事前的宣傳及規畫的配套工作作得不夠,更由於目前節目內容乏善可陳、不夠完善,筆者擔憂這項電訊傳播的精進措施可能會招致失敗,使原本可脫離付費的收視戶得繼續接受壓搾。

電視數位化 好處多於壞處
  基本上,數位電視對所有的閱聽人只有好處、極少壞處。以頻道來說,增加了更多頻道的平台;以傳播內容來看,未將有更多元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這將是在有線電視及MOD等收費家族之外,閱聽人不必付費就可以接受到高畫質電視及多頻服務的另一家族。

  但是由最近監察委員吳豊山及嘉義縣長張花冠在報上的兩封投書,可以看出我們迎接無線數位電視的宣傳及準備工作尚未作好,因為連有電視管理背景的監委及曾參與數位電視立法的人士都不瞭解即將上路的電視新領域,那一般民眾更是無法瞭解這種改變的益處,使原先可使觀眾受益的美意,被打了相當的折扣、實在可惜!

  監察委員吳豊山曾任職平面媒體經營管理階層,也曾擔任公共電視董事長及中央民代,最近在報紙投書表示:台灣電視頻道已經過多、現在政府在五至七月之後又要推出十六個數位頻道,在現有的無線五台加上有線系統的的百餘頻道以及中華電信的MOD,已使電視業者在經營上陷於困難。由於微薄的利潤使業者無法有寬裕的製作經費去作出精彩好看內容充實的優質節目,何必又在此時釋出更多電視頻道?他的觀察一針見血、也道出台灣電視業者的困境。但這也說明了台灣的經營管理階層,沒有專業的修養與智識、更沒有遠見。

  在過去黨政軍擁有老三台的時候,其蕫事長、總經理的派任都是酬庸性質,當時他們坐擁三分之一的廣告大餅,作滿四年任期不出大事、拿著每年大筆經營獎金及優厚的退職酬勞金。不必經歷激烈的競爭,也沒有挑剔的董事會使無線電視臺,當然無法在隨後複雜又多元競爭的環境中像以往那般寫意的存活。

  吳豊山也忘了,台灣的兩大政黨輪替、為台傳播界帶來的衝擊和災難。獲勝的政黨好不容易掌控了這些難得的傳播媒体,當然以政治掛帥為其著眼點,以酬庸性質大肆派出一些並不適任的人,分別擔任蕫、總等重要職務,並開始逼退已有經驗的幹才、帶進沒有經驗的自家人。在碰到新科技及新戰場時,當然會被打得鼻青臉腫而一敗塗地,但其實業者也不是全盤皆墨,這是由民視及其他業務不錯的有線頻道可得到証明,所以我們當然不能以“過多“這種簡單理由,想要來阻止數位電視的新時代的大浪潮,更不能以此來阻擋新科技來臨的傳播自由。

  像吳豊山如此有見識的傳播前輩,倒是應思索為未來的傳播業找出新路。現今的世界,本來就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競爭環境,而以“過多“為理由想要限制頻道數目,不但不合宜,而且是下下之策。因為同樣的電視環境也出現在美、英、日、韓等國,他們當然也受到太多頻道的影響,雖然獲利較小,但都依然能穩健的經營並產出很多受到歡迎的作品。

  尤其我們的鄰國韓、日同業所受到的衝擊,遠比我們輕微。因為他們的經營階層有專業及遠見,早採取了各項因應的措施,例如美國的五大全國無線電視綱、在有線電視興起之初已分別在有線領域中,創立體育、財經等相關頻道,並在無線網中加強其原有的深度新聞節目,全國及世界性大型體育節目,仍以大資金支持優質的娛樂及戲劇節目。因為,這些強勢投資畢竟是有線頻道所難以辦到的。
  又如韓國,他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作出吸引人的韓劇,也在流行音樂及舞蹈節目中造成風潮,這都說明求新、求變等專業的重要。

  反觀我們的無線大台沒有警覺,不僅不肯投資,早先因長期寡佔而獲利的老大心理,如今只能以租賃攝影棚及建物,或變賣資產等業外收入來苟延殘喘。現在數位無線時代的來臨,在我看其實是無線電視的另一次好機會也是挑戰其他電視平台的一場戰役,未來的勝負尚是未定之天,怎可輕言頻道設限之說?

數位科技有利傳播志士展身手
  當年在兩蔣時代實施報禁、限制電視、廣播電臺的開放,曾招致當時的自立報系的長久批評,指為妨礙言論自由及限制新聞傳播。如今沒有報禁,又拜科技進步之賜,增加增加無線及有線電視頻道,正是從事傳播工作的有志之士、可大展身手之時,怎可忘了當年為新聞自由打拼的原始初衷呢?

  至於頻道過多的現象,正是新舊傳播業者的另一次的爭戰和機會。用新的觀念進入這個市場,讓肯投資的企業在應有的規範下,配合政府大力推動的文創事業政策、大力引進贊助或投入。
  試想當年台灣電影在困境時是如何走過來的!如今我們有機會迎接數位多頻道的來臨,豈不是一個脫胎換骨的良機。
  至於嘉義縣長張花冠在報上表示:政府收回類比訊號改用數位訊號播出後,將使原先各地的低收入戶,因需重新購買接收天線規及機頂盒,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其實是她多慮了,在她尚是立委時已確知數位電視的不可避免,而當時政府也擬訂了低收入戶的裝機補助、免費贈送天線機上盒及轉換訊?之後,過渡期間協助他們收視的器材以減少他們的負擔,取而代之的是長久免費,更多頻道、更多元的節目內容。

  所以,地方首長現在應配合中央,說明新的電視政策及其好處,並應該大力協助低收入民眾、申請相關補助或籲請企業捐助,讓全民來迎接這項數位生活的來臨。

  至於未來的數位電視好不好看?那就要看主管單位新聞局及NCC的規劃,已及相關的頻道屬性及多元節目的配套措施。而擁有數位頻道經營權的公司如能擴大投資、製作優質節目,那可能將會為無線電視迎來另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