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優質新聞的兩個元素,其一是「人」,另是「知識」,兩者都需要大量的學習與觀摩。很疼惜新聞界第一線的新血輪,由於人力年輕化,快速的新陳代謝,加上記者不必趕回編輯室寫稿,以致現況是工作形式與環境都不足以提供新血大量的學習與觀摩的條件,不要說師徒制,連個請益的對象都難找。
  日本新聞界的作法讓人羨慕。新人進入媒體一定先放到地方磨練,從社會新聞、機關新聞到跑首長議長,大約給予九年的磨練,讓菜鳥從人際相處,到地方政治生態都能漸熟悉;這其間還有定期與不定期的回總社在職訓練,向總社前輩請益;之後視記者個人意願及潛能評估,調回東京跑霞關政經中樞新聞。
  要強調的不是歷練過程,而是師徒制。例如回東京跑大藏省,新人前面有中生代、老鳥同行;三人組的配置,年輕人守線,發些例行性的稿子,有突發狀況不能自行處理,必須先通報中生代及老鳥;中生代處理重要稿件、撰寫評論;至於老鳥,做判斷、指導之外,還負責與藏相等高官、議員社交。老鳥調任主筆空出位子,中生代、年輕人依次遞補。

  師徒制對菜鳥的好處,是成長的過程不會摔太重的跤,即使犯錯,也都是可以彌補的小錯,關鍵、重大新聞有中生代及老鳥頂著;菜鳥在這個過程充分觀摩老鳥的拿捏,什麼新聞可以不發,當成日後籌碼換個大新聞?與政治人物的應對進退什麼算合宜?掌握重大訊息,也維繫媒體超然地位。雖然日本媒體的大環境有許多變化,但師徒制的精神還流傳著。
  臺灣的媒體環境這二十年急速變化,過去每天跑完新聞一定要趕回報社發稿,雖然得忍受尖峰時間交通壅塞,但發完稿後能向新聞前輩請益,可真是受益無窮。經由大量觀摩與學習,輕易地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或長處,該怎麼發揮、補強,大新聞來了,知道該站在那個位置。
  現況是老鳥不在了,菜鳥該怎麼學習與成長?筆者建議實體環境雖然不可再,但學習與觀摩的實質則不可少,怎麼做?
  首先,找到學習的對象。老鳥讀報品質很挑,黨政分析、藝術文教、環境生態、國際局勢…不是每篇都看,要先看誰寫的,是他寫的才看;這個人寫的,代表視野、判斷、知識、文筆,當然都不在話下,只看這些名記者的文章,其餘人寫的則可略過,或有閒暇才看。
  現在的菜鳥記者可以試著挑出報紙上的名家,建立一份自己的名家檔。必須強調,這不是名家崇拜,在建檔之前,得花些時間知道這個人的專長領域,寫領域內的專論,必看,寫跨域文章,則未必擺在首選,甚至要有警覺。前不久一位知名財經節目主持人竟然鼓吹放生,可見跨域文章的陷阱之多。
  得補充的是,名家不一定非知名人士、教授學者不可,有些同行、記者也非常有見地,當然應該參酌;記者的稿子通常焦點明確,用詞淺顯,長短適中,時間點精確,更適合一般讀者,把這些同行也建檔,尤其是與自己跑線的相近領域,多花些時間研讀,可以拓展視野。
  剪報對觀摩學習裨益甚大,菜鳥記者在時間許可時可以試著去做。當然,客觀的工具日新月異,簡報不一定非紙本不可,網路上一些知識庫的「專卷」也有簡報功能,只要分類、檢索做好,一樣有累積知識的作用;與紙本剪報的差異,應是紙本剪報多了些對文人、知識的尊敬。
  「典型在夙昔」這個詞應該有新解,不必在夙昔找典型,時代進步,每個新聞人都該有自己標準的典型,可以是夙昔,也可以後現代;唯一不變的,是心中的典型值得不斷觀摩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