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臺灣自視是個文明、成熟、有水準的國家,媒體的話語品質就該大力加強,現況電視抄報紙,報紙則看電視寫稿的局面要調整外,娃娃記者也得快快長大,這是很讓人憂心的事。娃娃記者擔綱第一線重任,碰上重大新聞事件,若是瞎子摸象胡亂定調,進而影響社會認知,許多問題就這樣一路錯下去。
娃娃記者的特色是血氣方剛、正義感強、主觀濃烈但基本知識不夠,尤其是牽涉到政商勾結、牛鬼蛇神、利益盤根錯結的齷齰事,不但沒辦法直探究竟,反而會循政商不肖者鋪的路前進,自以為神勇的舉正義之旗,殊不知一路撞下去,反而幫政商、不公不義的事情掩飾,甚至脫罪。
就拿最近發生的幾件大新聞為例,先談「潑糞三少」事件。事情發生之初,第一線記者當然義憤填膺,幾乎是以人肉搜索的大網,迅速查出「糞青」就讀的高中與身份背景,毫不意外地強烈譴責;甚至糞青派出所應訊出來與媒體遭遇,娃娃記者大吼「還不道歉?」、「沒羞恥心嗎?」……諸多主觀、情緒地批評從電視機傳出,完全忘了記者該做的是採訪新聞,不是批評。
事情的第二階段,是學校迅速決定開除糞青,許多第一線記者的反應竟然是拍手叫好,完全不知道這樣的反應是反教育的,是協助那所高中卸責,把問題推給社會。之後,教育界指出那所高中犯的錯誤,菜鳥記者扭轉說詞指責學校,但已對新聞這行業抹上不專業的印象。
第二件事是電價上漲,以及帶動物價上漲。菜鳥記者當然會站在消費者這邊,適巧綠營立委拋出台電肥貓問題,於是新聞對物價、電價的著力,完全變成打台電、打經濟部、打馬,引發出民怨高漲;反對黨順勢操弄出「罷免第一任馬總統」戲碼,更是讓問題失焦。
物價上漲有兩種,一是承受不住原物料、電、瓦斯齊漲壓力的小店家,不得已反應成本;另一是哄抬物價,順勢大漲的惡劣商家,這部份店家比例可能不及反應成本的商家,但對消費者「百物齊漲」帶來的心理恐慌卻極大,第一線記者對後者應努力抓出來,嚴詞譴責,不是漫無頭緒地跟著渲染漲價氣氛。
台電虧成這樣還高薪養肥貓,當然該檢討,但應注意不要犯了捉小放大的錯。簡單說,台電人事成本百分之六,在國營、甚至國際企業都不算高,造成台電經營如此大的虧損,原因很多;第一線記者跟著反對黨立委打台電肥貓,就算下重手,也減不到一個百分點,何況會傷到基層勞工,立委為了選票考慮,必然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演一齣戲罷了,可嘆的是菜鳥記者淪為棋子。
台電的鉅額虧損關鍵原因主要出在電業自由化推不動。自由化的法源電業法修了快二十年,始終沒法三讀,正因為立委既要選票,又要財源,如果開放自由化了,民營電廠沒必要買立委的帳,再想咬口肥肉就難多了;加上工會也反對自由化,立委考慮票源不會得罪工會,因此這二十年的戲碼一直是「嘴上高唱自由化,實際卻處處抵制」。
自由化推不動,當然侈談競爭環境,加上電價得「奉經濟部核定」,不能反映成本,做生意不能將本求利,怎麼可能不虧?尤其過往財大氣粗慣了,國營事業又難免要擔負政策任務,吸收一些糊塗帳是常事,因此成本概念不能太計較,一本糊塗帳才能「交叉補貼」,於是破洞越來越大。
年輕記者正義感濃烈當然是好事,但關鍵是要讀書、研究問題,知道輕重緩急,窺出陰險狡詐,寧捉大放小,也決不要捉小放大。輕率地將事件定調,瞄錯了焦點,社會也因之模糊了改革方向,結果因力道偏差,一陣熱鬧後,什麼改革進度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