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科技發展、生活習性和經濟處境帶來更多久居家中、面對網路與獨處的青年人增加,芬蘭公視(YLE)正研發新一代節目給這類族群。目的是希望減少疏離社會的國民。
芬蘭是傳輸科技的先進國家,路上常見每個人都經常在講手機。所以有人開玩笑說芬蘭街上耳朵痛的病人很多,因為大家都邊走邊摀著耳朵講手機。另一方面,芬蘭社會中有不少人會習慣在家上網與打線上遊戲,因此也減少與人直接溝通的頻率,變成成天更多時間與機器為伍。專家認為久而久之會有許多衍生現象與問題,包括人際疏離、同理心減低、歸屬認同感降低,最終對此人與他親友的身心靈健康不利。
因此芬蘭便想到公共電視本以服務大眾為宗旨,核心價值包括促成社會彼此理解與生活幸福感,所以著手研發專為這種族群設計的電視節目。
節目怎麼做?
初步的思維是重視臉書與電視節目的整合,並且考量這個族群生活型態特性,以它們在意的主題起頭,但節目背後設計能鼓勵他們參與人與人面對的活動為主,同時灌輸關懷他人的理念。換言之,讓網路溝通變成不止是目的,而是工具。這個節目設計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能多把心思放在人際之上。
雖然這個節目目前還在開發,但是從芬蘭公視過去開發節目的理念脈絡來看,不難理解為何會有這種節目出現。
過去十年,該媒體曾因觀察到使用信用卡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因而開發青少年理財節目;了解健康不止身體機能,還包括人際與心靈充實,因而有「文化體適能」節目;在發現社會上霸凌問題增加後,又為青少年製作反霸凌節目;當廣告刺激兒童購買垃圾食物,又製作新而活潑的媒體識讀節目。
以上的節目企劃、經營,都不是以學者專家為主體,而是邀請節目意圖傳播的目標族群共同參與,以他們為主體來進行節目經營。偶而也會引介研究新知,用來刺激當事者能夠拓展自己的眼界、省思目前的處境。
發展中的宅男宅女節目
從若干芬蘭公視的節目發展脈絡可知,宅男宅女節目一如其他節目,是根基於社會需要,重視平等看待不同處境背景的人,以及深思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社會功能和科技特性。
還有另一背景因素是,以往歐洲許多公視都以家戶擁有電視機數來收執照費作為公視營運基金,後來荷蘭改為稅收,不久前芬蘭也改為稅收。因電腦普及而影響純電視機硬體銷售,芬蘭統計已經有將近一半的YLE觀眾以電腦收看電視節目。由預算改稅收的好處是,公視財源不因電視機數量降低而減少,但以往專款名目在國會不會被與其他預算統合審查增減。現在以稅收為來源,則將與其他國家支出總體考量調整,所以也有高高低低風險。總而言之,芬蘭公視因為財源轉變,過去傳統專為電視機前觀眾製作節目的策略開始引起爭論。有些多半使用手機的人會質疑為什麼公視花大家的稅收,用手機與電腦的人好像不值得交錢支持公視,或享受不到符合期待的公共媒體服務。這也是YLE為何會開始重視開發媒體整合型節目的原因。
從芬蘭公視的轉變中,可以發現他們節目的製作和規劃,仍然是基於公共服務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會因應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進行策略的調整。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公共電視是否能夠如同芬蘭一般,懂得發現社會的新問題、新需要?台灣公共媒體又該怎樣呼應這些變化,這似乎是值得深度重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