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興起的調查報導逐漸式微後,代之而起的是網路的爆料式報導 (muckraking),網路記者(cyberjournalists) 透過這種方式揭發政府貪腐、社會黑暗、違反公義等情事,已在全世界蔚為風氣。

  在中東地區,「臉書革命」(Facebook Revolution)鼓動異議人士推翻了僭居大位多年的極權統治者;去年,一個非營利的「阿拉伯調查記者組織」(Arab Reporters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http://arij.net/en)推動了一項跨國界的調查後,在網路上發表一系列三篇報導,揭露被罷黜埃及總統穆巴拉克 (Hosni Mubarak)一群密友所搜刮的財富。據該組織執行長沙巴 (Rana Sabbagh)說,該組織成員自 2005年以來,已完成了約150件調查報導,其中包括揭發巴林 (Bahrain)濫用與凌虐本國勞工事件。

  阿拉伯記者廣泛尋求線索 (crowdsourcing)的方式調查突尼西亞政府的腐敗、約旦凌虐兒童、阿富汗盜用外援、敘利亞護理之家內部病患被忽視的問題、巴勒斯坦濫用殺蟲劑,以及伊拉克隨處棄置核子武器,致癌風險因之升高等問題。

  「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來到東方後,據「無彊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arders)說,中國政府已焦慮地加強了新聞與資訊的管制,不僅進行網路檢查,同時非法地拘禁了許多記者和部落客。可是中國大陸畢竟已有了 1 億9500萬位部落客、 4億 8500名網路使用者和 10億智慧手機使用人,「世紀周刊」(Century Weekly Magazine) 和「才新媒體」(Caixin Media Company)仍然有辦法揭發中共「一胎化」政策導致農村嬰兒被綁架及販賣到西方國家的內幕,以及非法賣血肇致數百萬大陸人民被感染、軍中管理鬆散、電訊及高速鐵路等問題。

  在巴拿馬,一個叫作 Mi Panama Transparente 的網站藉由匿名讀者之助,報導了當地犯罪集團的運作內幕,巴拿馬發行量最大報紙 La Prensa 進一步查證與報導後,政府不得不採取行動,瓦解黑幫。

  波蘭大報 Gazeta Wyboreza 於2006年為了調查該國產科醫院內部的一些問題,經由網路號召讀者參與,結果竟有四萬多名讀者協助完成這項工作;該計畫主持人白丘塔 (Grzegorz Piechota)說,讀者其實很熱心,只要給他們一個好理由,他們就會熱烈參與。

  英國的『衛報』(Guardian newspaper) 2009年為了調查國會議員數以百萬計的支出文件,只好在網站打出一則呼籲:「請協助我們清查國會議員們的支用帳單,人手愈多將使這項工作更容易完成」,結果在短短80小時內就清查了總共 17萬頁文件。

  就調查報導來說,俄羅斯是一個危險的地區,可是一名叫 Aleksei Navalny 的律師所經營的私人網站,因常揭發政治與企業貪腐賄賂敗行,經常一天吸引上百萬的讀者上網,他有一次在網上張貼了一分機密文件,籲請讀者幫他調查不法行為,此舉不但提高了檢舉政府腐化的機會,也間接使他受到保護,躲過政府的報復,更了不起的是,截至目前,他已使數額高達 700萬美元的政府合約因為被查出有問題而被取消。

  在非州地區,相較而言,網路記者最大的困難就是地區貧窮、文盲、當地政府控制嚴苛、政局不安定,加以交通和通訊不便,他們很難做調查報導;不過,「非洲調查記者論壇」(Forum for Afric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南非裔創辦人阿倫斯坦 (Justin Arenstein)說,幸虧有 E-mail,一些獨立記者還能做一點調查報導,讓一些黑暗面見諸天日。

  美利堅大學( American University)調查報導研討會主持人陸尹士 (Charles Lewis)說,全球各地網路爆料報導的興起主要是因為現代科技讓網路記者能夠經由網際網路和雲端儲存取得大量資料,也讓他們能利用行動與衛星通訊工具傳送高畫質的錄影與圖象等資訊,他們還能利用目前價廉又容易取得的工具偵測全球系統、無線電頻道,乃至私人的聲波,追蹤要調查的目標,取得他們所要的資訊。

  但是,新科技就像一把雙刃劍,現代技術雖能幫助網路記者偵查他們需要的資訊,同樣也能被政府相關機構用來追查網路記者的一舉一動或散布假的訊息;「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執行長奚蒙(Joel Simon)就很擔心,嚴酷的政府能運用這樣的技術加強新聞檢查。

  透過新聞檢查,獨裁政府也能根據網路爆料報導提出懲罰性的法律訴訟,而一般沒有有力媒體作靠山的網路記者就會有很大的風險,特別是像一些自由投稿記者根本就沒有錢打官司,所以,到目前為止,全球因案入獄的 179名新聞工作者中,有半數以上是網路記者。

  在比較文明的西方世界,網路爆料記者受到的危險相對較少,不但少有暴力事件,就法律層面來說,儘管新聞記者受到的保障因各國國情而有所不同,但大致來說,是可預期的;一些已開發國家,媒體受到的威脅是經濟性的,它們可能因報導某些內容而讓廣告收入減少,但在歐洲,有些北歐國家反而補助記者做調查報導。

  如果是在極權或獨裁國家,調查記者受到的危險性就很大;以俄羅斯而言,過去 10 年間,至少有 17位記者因為他們所作的報導而被謀害,還有數十人被放逐到國外。

  2000 年 9月,人們在基輔市郊發現了烏克蘭第一個新聞網站創辦人龔加岱茲 (Georgiy Gongadze)的屍體,這位31歲的記者做爆料新聞不過才五個月,就被人勒死,砍首,焚燒後,埋在森林裡; 根據一捲神密的錄音帶說,龔加岱茲是因為惹怒了那時烏克蘭的獨裁總統古克馬 (Leonid Kuchma),被這獨裁者命令他的親信將龔加岱茲 ”帶走、雞姦、不穿褲子地曝屍在外”,古克馬當然否認罪行, 聲稱錄音帶是變造的,所以龔加岱茲一案雖然是以暗殺結案,但古克馬卻一點事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