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挪威公視NRK製播slow TV 電視節目後,芬蘭公視YLE也在今年六月仲夏節,於長途火車上製作了類似的電視節目,而且還是即時轉播。收視效果令製作團隊相當滿意,也留下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議題,那麼slow TV會成為電視公共服務的下一波趨勢嗎?

  所謂slow TV也被稱為馬拉松電視節目,是以某種節慶事件轉播的長時間節目。在現代觀眾選擇很多,而越來越沒耐心的情況下,推出這種節目類型,很有逆向操作的味道。

  挪威公視在2009年為慶祝Bergen沿線鐵路完工100年,製作一支七小時長的節目,訪問列車長與工程人員和乘客。這條路沿線有182個隧道,值得回顧的故事很多。該路線沿線的風景變化也非常多,險峻壯闊有特色,夏天山頂還有白雪冰河加上純淨的藍天輝映非常漂亮。

  節目同時有觀光、工程技術、歷史知識與社區共同感等多樣元素。攝影機在火車內外都有場景。火車上螢幕還不時播出過去一百多年的沿線歷史景觀圖片與影片。估計那次轉播平均有十七萬人收看而總觀眾數達一百多萬。對這個五百萬人的國家來說,收視率很可觀。

  Bergen是挪威的文化之都,附近還有音樂家葛立格的故居。從Bergen到flam以及 Voss,這條路線也是近年來挪威最紅的觀光路線之一,路段高低差非常大,還有洶湧瀑布。Bergen在2010年又製播這條鐵路節目。2011年又於峽灣行船製播這種電視節目,現場轉播長達137小時。這回更爭取到兩百多萬觀眾收看,加上有英語字幕,除本國收視率可觀,還吸引到英、美、丹麥、德國不少外國人收看(德語、丹麥語和挪威語有相似處且文化有些相通。英美則有很多早年因挪威貧困而出走的挪威人)。

  不經讓人納悶,到底誰有耐心與體力連續看137小時的電視節目?

  其實這種節目本來就不期待觀眾看137小時。除節目場景變化讓人各取所需,還有沿線各地民眾的參與以及從網路臉書管道來的討論。這種節目等於是多個媒體平台,讓不同地區觀眾都可以參與。2011年的節目,還有六萬多人在臉書參與。在外地的人從電視轉播看到自己的家人上電視也很興奮。挪威是狹長國家,把國土南北距離翻轉可以幾乎到南歐了,很多人遠離老家工作,所以這類多元的參與,可以想像。

  至於今年仲夏節YLE的火車即時轉播。還派出直升機持續在該列火車上空,一方面拍攝大景,另一方面也負責即時傳送。

  訊號成功但是花費遠比預計的還要多,讓製作人有點頭痛。火車上則有音樂綜藝演出,還有跳舞的。火車到了各站,還有地方人士合唱團等團體演出。仲夏節在北歐本來是重要節日,很多人會聚集湖邊燒柴還有各種休閒活動。這是YLE嘗試slow TV 比較保險、試水溫的機會。

  從節目內容可見,既有的節目設計不是要觀眾都在家不出去,而是在許多城鎮安排外景活動。這更增加節目的多樣性和觀眾參與感。真的是民間全民電視。

  這樣的製作,也同樣獲得可觀的收視。筆者在芬蘭收看這個節目,私下倒是好奇,節目把平台鋼琴搬到列車,在車廂中說說唱唱,怎麼一點都看不出來晃來晃去?收音也非常乾淨。難道鐵軌真的這麼穩?車窗氣密這麼好?這點很令人驚訝。

  觀察這種節目,結構特色是節目時間很長,中間摻入各種能吸引人持續收看的元素,並穿插美麗場景。選擇夏季假日時段,讓休假無聊的人有新的社會參與機會。YLE節目研發人員表示,許多公共電視都在思考怎樣於新媒體時代把握核心價值、服務觀眾。YLE最新統計發現,2012年全芬蘭約一半看公視的觀眾,是透過電腦和手機網路收看YLE節目。這種收視行為和以往多數人守在電視機前已經大不相同。

  因此節目設計讓使用電腦的人能有更多樣趣味,且增加社會成員彼此的理解,成為不斷要創新開發的製作方向。SlowTV是這種社會和媒體環境變化後的產物。

  台灣是不是也要製播slowTV?台灣的電腦網路發達,電視科技大致上也有這樣的硬體條件。但軟體是什麼?南迴鐵路?端午節?還是別的節慶?媽祖繞境?溫馨自然的人味在那裡?讓彼此有更好的關係的節目的梗又是什麼?

  其實slowTV 對我們而言,啟示不在要不要仿造,而是作為一個公共媒體能把握其核心價值反映在製作動機,再看到科技進步與生活型態和需求改變以呼應之。這才能不止流於形式,而能作出好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