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日為了核四討論得很熱鬧。由於日本海嘯造成核災,加上能源需求,許多國家都在重新擬定能源政策。在摸索下一步的過程中,媒體是大眾理解政策發展和形成決策態度的主要管道之一。
環顧台灣媒體呈現的相關報導,許多名人的贊成或反對意見,似乎在這一波報導中佔了可觀篇幅。除了政治人物愛搭便車運用核能議題之外,媒體和演藝名人互搭列車也讓核能問題以模特兒與名主持人的二元化意見為報導主題,雖說這樣能讓媒體得到收視率、何樂不為,但有無幫助大家更理解問題卻是個大疑問。
另外,還有一些團體提不出更完整的替代政策卻要反核到底,讓問題變成更無解。其實台灣對岸的大陸沿海也有核電廠,就像德國減少核能但隔壁的法國卻有很多核能一樣。台灣觀眾在生活忙碌、自幼考試填壓逐步長大、失去學習樂趣的背景條件下,對於這樣關乎生計與安全的知識不足又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與興趣,讓政治人物與環保團體與執行政策的政府變成可以一直熱鬧的相互爭論下去,大眾卻未必逐步得到更多理解。
所以媒體供應什麼,如何兼顧形式內容提供好的服務實在很重要
日本核能新聞深入有趣
就在上述報導充斥之際,正好日本也在熱烈的報導核能問題。但是提供給觀眾的卻非上述風格。筆者在山口縣看到TBS東京廣播公司(http://www.tbs.co.jp/news23x/) 的新聞節目News23 X,這個節目在夜間十點五十四到十一點半播出,有一則專題是日本記者到芬蘭採訪當地如何處理核廢料。這個新聞報導節目取名有x,是指四面八方的消息與觀點,主播也涵蓋不同世代年齡的人。這天的主播是膳場貴子報導拍攝芬蘭如何將核廢料輸送到地下四百二十公尺的儲存廠。以造型動畫和用色與動態表現,清楚介紹怎麼設計輸送的流程。
報導非常詳細,並指出預估要十萬年才能降低汙染。這時節目從地下廢料廠畫面換成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直立猿人塑像,說明這樣的儲理所需時間就是人類從這種模樣發展到現在的模樣所需要的時間。利用視覺化的比喻來說明,更讓人有感卻不煽情。同時介紹如何根據地質選擇冰河時期地層儲存,而非只是偏遠與否。只是,雖然冰河地形的地質結構穩定,但仍將受到氣候與地殼變動等變數影響,不能完全保證安全。
芬蘭專家接受訪問時表示,若現在回到1970年代,他要勸大家不要使用核能,但現在已經用了就得承擔後果。在無法完全保證廢料儲理安全的情況下,要如何選擇處理方式。換言之,讓大家理解今日要享有更多用電的生活品質所付上的是怎樣的代價。因為會影響後代的生計,這等於是一種當代公民的消費倫理。
日本這則專題後還有日本專家對芬蘭處理方式的解讀,值得思考的不止是芬蘭模式,還包括日本是火山地形國家,深層地質也不比芬蘭穩定。要是放在某處說不定火山爆發把原來埋好的廢料又統統炸得紛飛反而擴散也不一定。所以他國模式值得思考的是理念原則,但還要看各國條件不同。若為無法深層埋廢料的國家,又要大量使用核能,的確日後困擾與代價更高,不能只管今天而認為以後的以後再說。
筆者在日本是外國人,能以英語了解芬蘭受訪者的意見,並以漢字猜一部分日本新聞標題的意思,即使如此,還是透過視覺與剪接脈絡與動畫設計,更認識選擇核能的得失。這個節目的標題有力清晰,報導的側標是四百二十公尺十萬年。根據以往中國記者對這個節目的分析,NEWS23X很少用間接報導。以這則核能芬蘭經驗來說,正是日本記者親身採訪而成。
台灣報導問題
回頭想台灣,電視媒體提供這類報導似乎很少。越熱鬧的反核活動就越可以佔有時段,討論核能怎能形同與政府對立?或者僅是質疑政策的工具?當太陽能成本不樂觀,也有環保問題時,給予反核活動非常大的篇幅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又是否是媒體作為公共資訊服務平台的最適當編輯標準?如果多數商業電視媒體已經不顧社會責任本質時,政府要如何協助非商業媒體提供更客觀且可看性高的報導,且非只是有報導的報導,或者老是以引介環保團體為主要內容的報導,這實在是值得台灣思考的問題。
能源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以國外作參照,為什麼德國全部要核能?而法國都敢要?我們應該仔細去分析再回頭面對台灣是否要核能的問題。每個國家天候地質與能源需求和可用資源不同,需要更多了解。
這次筆者到日本順道到馬關條約的春帆樓,看日本國中上歷史課。想到當年中國很多人罵甚至攻擊李鴻章,但並不會一起去想怎樣支持協助爭取國家的利益。如今我們面對核能問題,大家除了很容易指責政府和別人,是否還是和滿清時期一樣,不覺得自己也有責任一起發展節能,或者找尋更好的能源方案甚至生活方式?
但若是仍然只會指責別人而無建設性,和百年前有何不同?
有些人感嘆台灣很民粹,但是感嘆不會使民粹變得不民粹。當民粹成災時,媒體還是有可觀的功能。在九二一時,日本媒體來台灣拍攝九二一大地震,這則報導被當時的台視買來,主播並且稱讚日本的報導。八八水災後,日本媒體所做的八八探討被台灣買來報導,讓台灣觀眾更理解小林村事故原因。但願台灣核四不要又成為日本媒體精緻專題,之後又被台灣媒體買來報導,而我們仍然只有環保團體、反對黨的抗爭與名媛淑女反核還是不反核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