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一年核四計畫恢復、八十八年動工,反核、擁核已吵了不止二十年,論點始終沒變過,雙方沒有交集,但也沒哪方有漸趨領先跡象;核四公投端上檯面後,雙方各自從排演間走上舞台,還是同樣的對峙放空箭,論點還是倉庫搬出、二十多年來不變的陳穀子,一場拔河拔了二十多年,雙方選手不累,觀眾卻累得吃不消。

  三一一福島事件兩週年,平面、電子媒體都做了專題,讀者若保留一週年時排山倒海的專題,會發現怎麼還是那些面向?就連第二年災區復原的進度好像也沒多少內容;以放大鏡仔細看,試圖發現災變第二年有無新問題發生,雖踏破鐵鞋,確苦無覓處。

  攤開來講,這樣的呈現,報紙可能創下發行佳績,電子媒體增加收視率嗎?恐怕難。報紙每天內容就是那些,讀者的回應很直接,少買、不買了;電視觀眾更是遙控器直覺轉過新聞台,就算看過好幾遍,也寧可再「真煩」一次。

  難道這樣的局面無法改嗎?當然不。命運操在自己手上,就算議題仍在延燒,但內容總該更新吧!討論問題的角度、面向總該增加吧!這當然是媒體的責任。媒體應該找出雙方可能的交集,會是新科技,也可能是新發展,誘導爭議雙方面對問題交鋒,「拔」出個勝負。

  核電的問題大致是價格、核安與核廢兩大塊,兩大塊又糊在一起,糾纏不清。媒體能否走快一步:請支持核電一方談新的安全設計、第四代反應器、更深的「深度防禦」…等努力,也請反核一方陳述「不確定感」考慮的比重必須被加權,即便新一代反應器也無法克服。媒體該努力讓新的討論元素加入,若只是記錄,那社會公器的角色必將日漸衰退。

  現存的對峙僵局出在雙方的專家語言普羅百姓都有聽沒有懂,索性就懶得聽了;然而,公投每人一票,票票等值,要平民百姓對公投主題有最起碼的認知,無論如何要設法讓民眾有起碼概念;這個任務寄望已經「沉到罈底」的雙方陣營,幾乎不可能,這得媒體一肩扛起來,敲醒雙方,換個新戰場再戰。

  專家的話聽不懂,很正常;媒體最擅長比喻、打比方的技巧,能否誘導已戰至昏頭的雙方,丟掉原來讓民眾霧煞煞的對話,改以賽跑、猜拳?以完全不同、
但能讓民眾接收的情境,讓議題到底爭些什麼能凸顯出來;總是要讓民眾有興趣,願意參與,連續劇再看下去。

  福島兩週年的新聞成現有同樣的問題,讀者傳遞給民眾的內容幾乎不超出去年周年祭,災民無助、重建遙遙無期、仍是有禮社會…等前一年角度的延伸,這是媒體的不夠認真。災變第二年,許多災變現象經過一年的發酵,演變出新的、更難解的問題,這才是探討災變深層可怕之處的意義,推進到防災應對的進階角度才不致隔靴搔癢。

  舉例來說,三一一製造了兩千多萬噸垃圾,但迄今兩年處理不到一成,這反應出什麼問題?「兩千多萬噸」這個量對讀者沒有意義,要找出這個量的意思;原先日本政府宣稱一年清乾淨垃圾,但如今兩年處理不到一成,這又反應出什麼?再十年可處理完嗎?

  原來五年十兆日圓的復原計畫,去年擴大為十年二十五兆,為什麼大幅擴增?雖然預算大幅增加,但迄今工程發包僅百分之六,為什麼發包未達一成?到底有哪些難以突破之處?當然也有走出災變陰霾的正面角度,例如去年日本自殺人數較前年少一成,一定有些讓日本民眾感到光明的原因產生,是什麼?

  媒體一定得用功些,從目前記錄員的角色提升,引領議題,讓民眾能理解問題,進而參與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