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只有國中學歷,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想念臺灣的大學EMBA卻資格不符而怯步,阿基師也想念,但顧慮高門檻不可能跨過;對照組是拿到博士後夜市賣雞排,牽涉到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前者是追求知識、學歷的典範,後者則是學歷無用論的樣板,幾件事接串,擠下媽媽嘴、鹽漬人頭的社會新聞,媒體轉而討論教育、人才等長年的一潭死水。

 這樣討論當然比示範、解析殺人手法有意義得多,但一連幾天的討論,僅觸及體系僵化的單點,直覺地連上技職教育出了問題的延伸;直到話題進階到政府打算修法增加「吳寶春條款」放寬研究所報考資格,才引發「看報治國」的討論。

這一新聞事件因為介入門檻低,大家都能發表意見,確實是媒體善於也樂於經營的好素材,但幾天下來的內容,不巧地暴露出媒體對問題瞭解的膚淺,以致熱鬧有餘,深度卻嚴重不足;事情過去,這些討論隨即偃熄,除了修法可能過關,並無更治本的作用。

其實,念EMBA追求知識進階,與博士賣雞排串成的問題,表面上的入學門檻或學歷無用論的討論,僅是整個問題的「前言」,真正的問題是,重學歷、輕技術是因為根深柢固的社會價值,設若這樣的社會價值不改,就算沒有正式學歷也能報考EMBA的徹底剷除入學門檻,社會往學歷傾斜仍會是老樣子。

學術、技術在天秤兩端等重德國是個範例。德國的教育體系呈「U」型設計,左邊是學術系統的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右邊是技職體系,職校、技專、技術學院,左右不平行互通,碩士生要轉到技職,得退到U字的底,從技專開始念;同樣的,技院畢業要轉學術系統,同樣要退到大一開始。

學術系統副教授、教授或研究員,與技術系統的技士、技師、資深工程師,兩者社會地位、薪資水平完全相同,也彼此尊重,絕不會出現彼此僭越的情形,因為沒必要,兩者位階完全相同。社會對學術、技術給予等量尊重的氛圍下,有技術天賦的人不會想走學術的路,因而會有一定比例的人才選擇走技術的路,國家整體人力培養才不致學術、技術失衡。

再舉個大家熟知的例子:商船。甲板上是管航行、氣象、港務、海盜等的指揮系統,由下而上是三副、二副、大副、船長,甲板下方是管鍋爐、輪機的技術系統,依次是三管輪、二管輪、大管輪、輪機長;甲板上下人事不通,輪機長不能轉任船長,船長也只能要求航行的動力保證,不能指揮輪機長做動作;兩個系統薪資相若,在商船界的地位也相當。

臺灣社會其實對技術的尊重並不差,手邊即有兩個例子。一是薩克斯風全台樂器行都買得到,但要調得容易上手,一定得跑趟高雄,找有「薩克斯風醫生」美譽的陳泳睿技師,再頑劣、不聽使喚的薩克斯風,經過他的巧手都變得溫馴。另個例子是我過去光顧的修車廠,最高薪是位調漆師,他不必動手,徒弟調好漆後他校準顏色;日曬讓車漆褪色,亦即一定不是原色,只有技術精湛的調漆師才能克服噴漆顏色問題,這正是車主選擇修車廠的重要考慮。

在台灣走技術這條路確實蠻顛簸、荊棘滿佈,只有衝到最好、出名了,社會才會不吝惜地給予掌聲,在漫長的成長路上,因為缺乏一套廣為人知的衡量標準,社會確實是冷漠的;這也正是文憑主義大家知道有問題,卻仍是衡量人才的主流依據。要怎麼改,當然是政府的責任,政府該做的是導正社會價值,而不是只修法降低EMBA入學門檻即了事,這才是媒體著力的重點,才是處理這一事件的核心價值。

媒體經營議題一定要找到核心價值,這樣的著力才能「凡走過,必留下足跡」,而膚淺的報導縱使版面再大,也必然是船過水無痕,白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