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報載,台灣"壹傳媒"交易案已經破局,原先這個由中信集團辜仲亮,旺中集團蔡衍明,及臺塑集圍王文淵等三方形成的買方,當時傳以新台幣一百七十伍億元要買下臺灣壹傳媒,其中由辜集資數十億元經營其中的"壹電視",其他們兩位則有興趣於平面媒體。在馬總統關心無線電視後,又逢這個案子的破局,對台灣已被壟斷的電視產業來說,可能是ㄧ項好的兆頭。

有線壟斷電視、無線待勢而發

  由港商黎智英經營的"壹電視",在投入數十億元、運作數年後,証明是ㄧ件失敗的案子。因其原先的電視製播方式,在適法性方面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再加上缺乏普及的播出平台,在有線電視遭到上架困難後,只能在中華電信的MOD中播出。當然在收視戶有限、收視率偏低的無奈情形下,只能待價求售。這又再次証明了,我們的電視產業早被"有線"壟斷了。

  這次如果真的破局,倒提供了臺灣的企業家ㄧ個新的思考方向:為何去買ㄧ個在播出平台不甚普及上的電視頻道,而不投資受國家授權保障的無線電視頻道?何不為台灣觀眾建立另ㄧ個二十至三十個頻道,而又可免費收看的電視家族?如此更可將臺灣電視產業的主流力量,重新帶回給無線電視。何樂不為?

  當年將臺視轉為民營時,牽動了中日雙方政壇人士、紛紛暗中佈線。台灣數個財團或集團為爭取台視的經營權而拼價角力,這都說明了只要經過適當的整合和適時的增資,無線電視有不接受外資、不受有線系統牽制的特質,仍是俱有極大潛力的媒體。
  
當然,眼下想要進入無線電視的經營,ㄧ方面可以從增資目前財務結構不好的電視入手;另ㄧ方面則應督促政府儘早釋出手中的無線頻道,讓有志經營電視媒體的企業家加入,促成更多頻道、更多元的電視內容,形成更大的無線家族,為全民提供免費的服務。

  上次談到台灣無線電視的困境(馬總統關心遲來 無線電視已陷困局,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8/article.php?storyid=187),在目前多元視訊平台竄起與分食的環境下,又在無線電視早年因酬傭任命而沒有專業應變能力之下,形成今日尷尬的局面,但並不代表無線電視已陷入絕境。以目前美、英、法、日、港等地的現況來看,不想付費收視的大眾,仍然追隨著數位化之後的無線電視。而台灣民眾目前收入衰退,有線電視內容又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對免費收視的數位無線來說,當然有其發展的契機。

  全球的有線電視都是收費系統,將來繳交基本收視費的觀眾,只能看到非常普通的節目內容,而且這些頻道在台灣絕大多數也都充斥著廣告,在有線數位完成後,要看更精彩更多元的內容,觀眾勢必要在基本收費之外再加錢,那麼不想付費的觀眾,就應在此時分流出來,形成另ㄧ龐大的族群,不收費的無線電視為何不好好來再ㄧ次的開疆闢土、爭取收視?

  無線電視應該為自已產業再作ㄧ次打拼、再一次爭取生存空間。

數位化不該再延續破壟問題

  "反媒體壟斷"在今日的臺灣已是傳播界的共識,但目前大家看到的是某些集團或財閥,去併購、去壟斷某些頻道及紙媒。但提昇高度來看,我們看到了外資挾其雄厚資金進到臺灣炒作有線的系統及頻道嗎?而且有線電視是真的壟斷了臺灣的電視市場,並將無線電視推擠到ㄧ個極小的角落,這難道就不是另一種媒體"壟斷"市場的現象嗎?

  去年,政府花了大筆經費,宜傳無線電視數位化,分期分地區關閉了原先的類比訊號,改為數位訊號播出,當時只花錢宣傳統訊號的改變,沒能輔導無線業者充實節目內容,並適時釋出更多的無線頻道,為無線觀眾群推出更多元,更多特色的服務,喪失了改變觀眾收視習慣的大好良機,實在讓人扼腕,主要是去年主辦此ㄧ業務的新聞局當時即將走入歷史,只能草草應付該實施的政策,使這項對電視影響深遠的改變,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

  現在主管電波傳媒的NCC及文化部,在台灣企業家有興趣投資電視產業時,應在政策及法令上,輔導他們儘早投入我國無線電視頻道的經營,及相關電視節目的製播,莫待有線電視也數位化後,眼睜睜的看箸外資充斥台灣的有線頻道及系統,排擠無線電視生存的空間,屆時臺灣被壟斷就為時已晚了,也就怨不得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