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新聞處理長期以來的鐵律,既是「鐵」律,難免就有變形、生鏽的可能,時日一久,平衡只剩下形式,大家忘了平衡的核心價值是「衡平〈Equity〉」,簡單說,情、理、法都考慮到了,呈現得以彰顯公平及正義。

前不久,苗栗苑裡民眾因為風力發電機設置,未遵守與民宅需保持一定距離的規定,噪音令民眾生活受到干擾;多方反應、陳情無效後,民眾氣得上街,與風力電廠業者有些不太愉快的接觸。

這本來不是件難以排解的大事,風機是合法設置,警力介入維持秩序也有正當性可言,糟糕的是,鄉下地方一向和諧,警察不曾處理過民眾抗爭,竟出現以手銬銬住淳樸抗爭民眾的動作,更糟糕的是銬在背後;反銬的照片見報後,輿論大嘩,認為警方明顯執法過當,把民眾當盜匪。

這個話題在立法院延燒,主管治安的內政部長李鴻源坦言執法過當,「台北的抗爭激烈得多,也沒出現反銬情形」。部長表達態度之後,接下來當然是議處行事不當的警察,縣警局長、分局長等多名官警記了申誡以資警惕。

這則新聞到此應可落幕,但有個報紙做了警界喊冤、記過打擊警察士氣的報導,這是標準的假平衡,形式上的平衡。苑裡民眾反風車抗爭,連便當都是自己買,完全沒有金錢、利害層面,民眾為圖個清靜而上街,拉拉布條、喊喊口號…,再平常也不過;警方竟然反銬民眾,是否不符比例原則?是否執法過當?社會有明確公評。這樣的平衡,不僅流於形式,甚至對警察形象是個負數。

另一則新聞的假平衡就更嚴重。五月上旬第一波梅雨鋒面報到,有位承包園遊會現場布置的業者,原訂週末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有筆生意,兩度打電話問氣象局會不會下雨,氣象局答覆「不會」,不巧的是當天大雨滂沱,園遊會沒辦成,業者因為三十萬「預期收益」泡湯,把氣發在氣象局頭上,不但打電話抗議、向媒體投訴,還宣稱要發起同業到氣象局抗議。

平面媒體只有一家見報,業者的不滿給了不少篇幅,但未討論「預期收益」未入袋是否構成抗議的理由。報紙登了,電子媒體不意外地跟,且幾乎每一家都跟,內容還是見報那一些,多了業者怒氣沖沖的專訪,還是不談「預期收益」未果可以成為抗議的理由嗎?

媒體不意外地做了些平衡,訪了氣象局、民間氣象業者,大致說法是「對流雲系旺盛」、「氣象報得準沒人來致謝」地哀怨等;這樣的平衡是標準形式主義,甚至於連最起碼的平衡意義都欠缺,因為需探討的是「預期收益」沒拿到,有抗議的正當性嗎?

媒體給這種版面,更助長社會少數極端民眾得以無理要求的認知,這是反正義。試想,每期的大樂透、統一發票…,彩迷合理的都有「預期收益」心理,而且彩券都是花錢取得的,沒中獎,難道不比那位辦園遊會的業者抗議更說得成理?報紙可以聲援彩迷到財政部埋鍋造飯,因為「預期收益」沒入袋嗎?

稱職的、注意趨勢的媒體,這時該做的是介紹國際上民間氣象產業的蓬勃,簡單說:「客製化氣象」。例如某公司規劃到離島辦夏令營,可預先向民間氣象業者購買氣象資訊;報準了,依合約付錢;報不準,至多是付些手續費,或是無須付錢;這才是提升氣象預報精確化的努力之道。政府氣象單位提供的是一般的資訊,沒有針對性,不收費,報準與否,與民眾沒有對價關係。

衡平,才是平衡內蘊的精神,情、理、法兼顧,事情的道理決不是那個人聲音大就成立,一定是大多數人的看法。媒體處理新聞的平衡,應該情、理、法兼顧,不要掉進形式主義的平衡窠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