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進職場,總是不好多談薪水袋厚薄,量入為出、省錢一百招幾乎是初入職場必須要有的認知,但再怎麼省,還是捉襟見肘,日子過得很苦。最近兩個有光環的名人指點迷津,一是王品牛排老董戴勝益演講說,「22K不夠,不需存錢,不夠向爸媽要」;另一是中式料理阿基師的傳統觀念,「再怎麼薪水薄,也得存錢,這是存本。」
兩位都是名人,兩極、高來高去的談話,沒什麼對或不對;但是甫入職場的年輕記者該怎麼處理最起碼的經濟生活?這不是高調標榜清教徒生活可以應對;日常生活,房租水電、祭五臟廟,沒有多少可以省的空間。絕對會自況的客觀條件下,面對戴勝益、阿基師兩位意見領袖,尤其兩位都已腰纏千貫,怎麼處理兩人的高論?畢竟,對兩人無不敬,但22K的普遍事實不能忽略!
最簡單的方式,是照事實轉述。戴董在中央大學畢業典禮上揮舞二十二張千元鈔,戲劇張力十足,尤其論點與傳統認知可謂「離經叛道」,戴董敢說,還沒多少年輕人敢做;說實在話,敢向爸媽開口要到50K不足部份的年輕人,常理判斷,根本就不會在意22K,或者,之前就習慣性的向爸媽伸手。
戴董經營王品無疑是成功的,他對待受雇職工確實也相當照顧,但說實話,月領22K的年輕人,夏天犒賞自己吃碗百元的芒果牛奶冰都要考慮再三,何況是超過千元的王品牛排;因此,經常進出王品的中階以上收入者,不會在意戴董的語帶期待;但同樣的話聽在其他月光族的耳裡,就不是那麼受用。
怎麼料理戴董的談話?確實是個有意思的考題。先切出正面、沒有問題的「投資自己」這一塊,再艱困的環境,也得注意加值自己;如果就這麼樣子每天撥算盤看看何時月光,確實不如把精神放在「臥薪嘗膽」的拼前程上,物質生活要打發不難,不必太在意虧待自己,也就得過,且過了。
至於戴董說,先不必儲蓄,不到50K向爸媽要的部份,多找些學生訪談蒐集意見是必須的。戴董稍後對他這些話了修正,顯示他之前不是檯面上、有鎂光燈光環的公眾人物,因此不會講八面玲瓏的話,不像有話語權的公眾人物,話到舌尖還能左顧右盼、看看觀眾反應後才出口,這也是戴董發言值得咀嚼之處。
相對於阿基師的談話,顯然較為社會接受,量入為出,再怎麼樣也得儲蓄、存本,搞成月光族並不光彩。這樣的談話相較先前顯得「暴衝」的戴董談話,阿基師掌握了父母輩一路走來的刻苦體會,省東省西,就是不省孩子,溫飽孩子不惜苦自己,「大富靠天、小富靠儉」是家訓,因此,對阿基師的說法直覺接受。
阿基師的話易被接收另個原因,是他習慣在公眾面前發言,也有根基紮實的既定形象。例如,不久前阿基師擔任台北市開平餐飲學校的料理比賽評審,講評時不談料理好壞,卻大肆指責參賽選手浪費,「雞胸肉取一條就丟了」很痛心選手不知道社會上有很多人吃不飽的現狀,阿基師的針貶絕對有其價值,說白了,版面上有賣點。
得強調,媒體與社會對話,必須注意「有效的溝通」,一定要找到與溝通對象的交集,從那個平台出發、務實立論,那樣的溝通才有效果;如果只是宣教、傳道式的談一己的理念,不在乎與接收者根本沒有橋樑,毫無共振、進而影響的機會,這樣的溝通就毫無意義。很遺憾的,惡這樣無意義的溝通普遍存在。
戴董、阿基師的深具對照效果的談話,其實也呈現媒體選材上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