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終於在本週舉行了第五屆董事會,並順利選出了新的董事長邵玉銘,結束了九百多天在沒有董事會下的營運模式,原本應該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會議前先傳出的內定人選以及文化部長龍應台的電話催票情事,另外從邵的當選得票數及邵當選後談到的公視未來方向來觀察,大致看來,公視並沒有脫胎換骨的根本改進之道,可預見未來有政黨輪替時,朝野仍將有爭奪,控制這個獨立運作的公民媒體,所以用"新瓶裝舊酒"來比喻並不為過,完全看不出執政當局有更大、更新的改革格局。

新的公視董事會共有陸陸續續產生的十七位董事,但共有十六位出席,另一位委託投票,而邵玉銘得到其中的十票,這些票都是國民黨或親國民黨的董事所投,另有兩位在野派支持的董事也各爭取到兩票,而邵等三人也各有一張反對票,顯現了公視董事會的多元性。這種形勢,如以邵過去在新聞局長任內的強勢作風,想得其他獨立性強,自由色彩濃厚的董事們,及公視內部同仁們的支持配合,並不是容易的事,已有學者提出,過去多年邵是以管理媒體的首長,如今角色更換,在他心理上需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容忍,在身段上也要有更多的柔軟姿態,才能將內部情勢復雜、外在多頭監督下的公視帶回正途。

而邵玉銘在當選後的談話表示,他希望公視走清純路線,成為ㄧ股清流,讓社會有祥和之氣。他也認為臺灣電視新聞應加強國際新聞比重,平衡現有電視新聞太本地、太煽情的問題;在節目內容上,因台灣長期資源南北失衡,中南部看不到兩廳院的表演,未來他也希望公視能多轉播ㄧ些藝文節目。邵認為台灣政治紛擾,為了讓大家有共同體的歸屬感,應該發展與台灣四百年史有關的紀錄片或戲劇,不能讓韓劇和"後宮甄嬛傳"這類大陸劇壟斷台灣的市場。邵的談話並無新意,多偏重在原先公視定調的初衷,以及改善節目的老生常談。反而對未來公視應如何另闢財源,自主獨立於政府預算之外等根本大計毫無提及,所以用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心態和想法,想要達到過去十五年都沒達到的理想,公視的前途無法教人樂觀。

文化部應嚴守行政中立

先前,已有新聞報導文化部長龍應台,在董事會召開之前已極積打電話給數位董事,為新任董事邵玉銘拉票,希望選舉邵為公視的新任董事長。希望上述報導是一項誤傳,因為文化部是財團法人公視的輔導部會,龍部長如果不嚴守行政中立,極積為特定董事作說客並拉票,是失格的行為,她將如何面對其他有志爭取董事長職務的董事,或面對立院在野委員的指責?

更深ㄧ層的來看,龍部長為邵玉銘拉票的行為,如果是接受上意而採取的行動(因她自已中意的人選是另一位),則可以解讀是政府想透過特定人選來掌控號稱公正、獨立的公視,那麼龍部長的拉票就更為失格,因為那嚴重違背了多年來朝野"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共識,也就使得上屆公視董事會在政黨輪替後,依然把持董事長及總經理的位子。那麼將來政黨輪替,或公視董事會換屆時,每次都將會出現朝野的垃鋸式的爭奪,使公視將永遠得不到安寧,也使爭取多年的"黨政軍退出媒體"又走回頭路,那才是國家社會的不幸。

公視董事是志業不該染上政黨色彩
說來也奇怪,龍、邵兩人都是在國外求學居住過多年的知識人士,應知道公視董事是社會極受尊敬,並熱心公益的菁英,要以從事志工的發願來為我們社會服務,並不是作官,所以凡是有志於此ㄧ工作的公視董事,都應極積表態爭取,發揮自己的理想與力量為急需資源的公視,解決困難,開創公視服務人群,教化社會的大業。

所以,邵玉銘先生如有意作這項辛苦而有意義的工作,應主動的表達意願,並公開在董事會中為自已拉票,說服不同派別的董事支持自已經營公視的理念,不必靠龍部長的關照和拉票。因為政府若真想酬庸自已的人擔任董事長,何不利用執政黨在國會的多數議席,修改公視相關條例,將公視董事長直接官派,不更直接了事嗎?

邵玉銘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對龍部長為自已拉票事很訝異。但他卻說公視是他任新聞局長時籌設,所以如能出任董事長也是他有興趣的事,因為當年他為公視成立,爭取了二十億元的預算及土地,所以有些朋友認為他該出任董事長,並說:「老邵,你應出任,因為你要『有始有終』,你不負責、誰負責?」讓他無法拒絕這樣的大任。而龍在為邵拉票時也說,邵當年籌設公視,對公視有經驗有感情,希望其他董事支持。

邵玉銘勇於爭取公視董座的心意由上述談話中,可以看出,但不宜由龍應台替他拉票,因為那樣有損她的行政中立,也使未來公視超然獨立的精神,被蒙上了黑影,更代表著政黨的黑手伸入了公視人事的安排。

龍後來向新聞界澄清,她沒有為邵作電話垃票的工作,只是向新董事們電話催請開會而已,但在這次投票之後可以看出,的確是有人在事先安排及拉票,否則邵不可能由親執政黨色彩的董事全數支持。

董事選舉豈能感情用事
邵應在董事會之前就由自已出面,向社會及向其他董事公開說明,為什麼他有能力可以領導公視不受政黨影響,能維持公視走向公正,獨立、公開、公平的立場。更要說明他要如何經營管理公視,闡述他對公視的理念。而不能以他當年參與籌設公視,有經驗有感情等因素來爭取公視的董座位子。因為,有可能就因當年設計不良,規範條例不夠完善,才導致公視爭議不斷,朝野吵鬧不休,使台灣公視成為國際笑話。

所以,邵前局長的公視經驗對公視是功?是過?尚不清楚,當然所有董事也就不能感情用事了。

不要錯失人事制度改革良機
其實這次董事會是改革公視很多先天不良的人事制度,及設計公視遠離政黨爭奪和影響的一次良機,文化部應在事前公開、公平地鼓勵及誠摯邀請所有董事,勇於出面爭取董事長的職務,以志工般的決心作無私的奉獻,說明各自經營公視的作法和理念,讓所有董事公推最適當的人出任董座,同時也要說明將如何挑選總經理,組成堅強團隊,向既定目標努力,最好也能言明在未能達標時的退場機制,為公視人事建立公開透明可長可久的制度,那才不辜負我國設立公視的服務初衷。

原先曾傳龍部長有意推荐她的友人,也是公視董事的陳倩瑜競爭董事長職務,因她有美國紐約公視董事會副主席的經歷,倒真是公視董事會中很亮眼的一位,龍部長能不避嫌的為國舉才,在台灣官場中是十分勇敢的,不過最好由陳倩瑜本身先宣佈自己爭取董事長的意願,並透過向全體董事說明她的作法與理念,保證將獨立公正的帶領公視,製播與現有商業電視不同並富有社教意義的優質節目,獲取董事會的支持後再出任,若能以此形成公視人事制度上的ㄧ種慣例,拋除政治及黨派干預的惡習,並將美國公視營運的艮好作法或制度,介紹給國人,那才是台灣公視所需要的領頭羊。可惜她的經驗與實務,似乎沒有受到執政黨的青睞,最後仍是酬庸性質勝過了人才的拔擢。

從後來邵的當選,可以看出執政黨仍想掌握公視這個媒體,但邵也認知到公視改革的重要性,他已表示未來總經理將透過公開透明的程序,由董事會來遴聘,不由個人決定,也不會受政黨影響,所以也不會接受官方派任,由董事會ㄧ起決定,以示共同負責。希望這一小步的改革與承諾,是未來長久及重大改革的開始,但願也會為我們的公視帶來ㄧ線永續經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