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始於人性」的廣告詞聞名於世手機業,來自芬蘭這個北歐大國,這個國家向來重視創新、因應新局。由於以往以電視為資訊來源的觀眾越來越稀釋,新媒體興起加上希望新聞報導更有趣,芬蘭公視最近舉辦了拓展記者思維的教育訓練,頗讓參加者耳目一新。
強調多元、腦力激盪的工作坊
這項工作坊的參與對象是芬蘭公視分佈於全國的二十四區地方主管共三十人。時間為一整天,上午和下午各進行不同的腦力激盪。主導活動設計的Saija為求學習品質,二十六人以每五人為一組,每組都有三個刺激人性與實際生活面的思考主題,包括一個人引起別人觸動情感、密集的人群互動時機和大家顯著參與的活動等。每組要合力針對這三個主題激盪想出一百種現象答案。例如密集人群互動可能答案是生日舞會。多人參與的主題可以是選舉。可能的答案經彼此反省刺激,還可以包括在地化與全球化等各種活動。
根據以上活動規則,每個主題五組共有五百種答案,三個主題共有一千五百種答案,或者叫idea。主持人告訴大家不見得每一個答案都立刻用得上,但是先想出來存著。
下午各組針對三個主題各從上午的構想庫以趣味性、親近性、時宜性等概念取三個出來,所以每組有九個構想。然後Saija出題,模擬一樣公共政策,例如政府宣布芬蘭從今將全國土地改為有機農作,要在場的地方特派員們繼續腦力激盪,看看如何將選出的構想融入新政策報導,目的是讓報導更貼近一般民眾生活,讓大家覺得有趣,也得到更實質的資訊服務。
基本故事成形後,接下來是根據基本故事,各位特派員們一起動腦規劃如何於電視、廣播、各新興網路媒體佈局故事。不同的媒體適合怎樣的故事?要聯合操作還是各有特色?
更進一步的再繼續動腦,看看於不同屬性的媒體,如何讓觀眾進一步介入參與報導的故事,讓故事接下來有更多複合民眾期待和需求的內容。換言之,故事方向與內容是互動也是隨時可以調整的,目的是更有效的公共服務。
動腦改造新聞部文化
據主辦人Saija表示,這種工作坊其實在芬蘭公視節目部門也辦,但似乎新聞部的回應特別積極,頗能走出既有的新聞操作慣性思維。本身擔任過調查報導部門主管的Saija在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發現,電視台存在最被肯定的價值之一就是新聞。可是電視台裡最難被改變的員工也是記者們。因為記者常有自己認為很對的一套採訪報導方式,覺得自己的方式就是天下觀眾最受用也最喜歡的。
然而,實際的收視調查卻顯示,芬蘭公視的電視新聞似乎讓觀眾覺得頗無趣死板,卻又很難對記者要求改變新聞報導方式。但怎樣知道觀眾想要甚麼樣的報導呢?所以才有以上的工作坊發展出來。這個工作坊實施的具體方式,則根據企管動腦服務公司所建立的ideakoski動腦法手冊。它提供不同的動腦法,每種都有不同的使用時機與目的,看使用者自己斟酌實施。
於這項工作坊進行的同時,芬蘭公視新聞部也在晨會中實施內部的會議對話,當記者提報線索時,會先問提報者有興趣嗎?再問在場的人有興趣嗎?如果在場的其他記者都認為沒有興趣,要問提報的人覺得外面的一般觀眾會有興趣嗎?若還是沒有則繼續問有某些特定觀眾族群有興趣嗎?如果以上答案都是否定,則根本不要採訪這則新聞。
其實以上動腦法未必只適用於每日即時新聞。芬蘭是以清廉著稱於世的國家,前幾年政府官員最大一筆貪污是五十萬台幣。這樣看媒體就沒有需要探討的主題嗎?其實這個國家還有醫生看病的制度與藥廠利益漏洞、跨國經濟犯罪、警察風紀等。這些也都可以從以上的動腦成果進一步思考新聞報導方式,和只是公佈媒體申訴電話要觀眾爆料不一樣,因為新的報導方式互動性更高,可讓觀眾對媒體公共服務更有感。
從新媒體環境再出發
怎樣一步步的發展報導都能引起觀眾興趣?這就是上述活動有第一階段的原因。
實際上芬蘭公視去年調查已經發現,以電視機看節目的人已經下降到只有五成觀眾。所以通路與內容都要創新因應。而畢竟各媒體通路特性不同,一般歐洲的公視都是廣播、電視兼具,現在又多了網路和臉書等媒體,所以值得更有計畫性的研發服務,而非只是把電視新聞轉貼於網路或者收視後可以於網路點選,以及開個觀眾意見欄而已。這不僅為了媒體生存,更重要的是,媒體公共服務的核心價值要如何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落實。
從以上的改變來看,其實工作坊還是本於古典的新聞要素,但用了更新的激盪手法。這與無中生有為收視憑空想像或煽情而製造新聞還是不同,不同之處是在它更顧念觀眾的感受和需要,並用更接近觀眾的方法取得茫茫大眾的某些期待。雖仍難以符合所有觀眾的期待,但比起一百萬人找幾位來做焦點訪談相比,是更即時而觸角更廣的對話管道。取得觀眾的期待與提供的資訊,還是要由媒體記者與編輯一起來討論怎麼回應於報導發展。至於從在職教育訓練方式的角度來看,這種工作坊掌握了成人學習理論中,成人學習很重視過往經驗的特質,這讓記者們可以重整回顧採訪見聞和個人生活閱歷。這和找學者演講怎樣報導新聞的學習感受或許也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