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評論文章,很多人喜歡以「各打五十大板」起始,老實說,我對這樣的起始很感冒,難以苟同。新聞,強調是非,支持正確的意見,一定要分出個對錯;和稀泥的論述,其實是大家一起淌渾水,對問題尋求答案無益,對社會尋求正義無益,剩下的只是評論者的個人的些微好處。
類似「各打五十大板」的論述還有「互槓」一詞。評論者論斷不出個是非,就把意見對衝的兩造冠上「互槓」來定調,這很不負責任,也是自暴其短,因為沒能力分辨那個對,就先認定兩造是對打局面;冠以、甚或認為兩造是情緒性的發抒,這很可能抹煞調雙方其實都有所本的出發點。
一直都很不喜歡「各打五十大板」方式的論述,這等同鄉愿、廢話、不問是非黑白,寫了等於沒寫。討論事情最忌鄉愿,尤其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釐清是非對錯是最最根本的角色;問題、爭議發生,社會急切需要正確的看法,進而匯集社會力往正向去推;若媒體也跟著社會尋求正義前的盲流而隨波亂竄,完全不能扮演撥亂反正、指點迷津的作用,那是媒體失職。
就拿八月底、九月初潭美與康芮兩颱風帶來臺灣從南到北一連串災情為例,如何治水?災情始因?中央、地方是該什麼樣的權責?這回淹水是誰失職比較大?說實在的,若媒體具焦在那個縣市長不惜跪中央,那個縣市長委屈掉淚,那都是枝節;重點是民眾深陷水患,他們的問題怎麼解決?這是媒體唯一且應大力著墨的所在。
這麼說,我能理解治水問題各界多年討論歸結出來的論點,這應該是媒體論斷防災思維的基本依據;或者根據每次新的洪災的誘因會有新的論斷,但根本上都是理性、有根據的討論,不可能有「各打五十大板」的草率認定。直指媒體的這個錯誤,是因為這個行徑早以根深柢固,大家都以為「各打五十大板」是合理的,不去想這是延緩改革的最大病灶。
以康芮颱風各界的發聲,李鴻源的意見,地方綠營五縣市長的回敬,前水利署長、新北副市長陳伸賢的看法,難道沒能歸納出臺灣可行的防治水患之道?一定大家同音量「互槓」?沒有那個意見比較客觀,應該支持?
簡單說,在意見分不清誰是誰非的領域,時效經常是媒體需要考慮的,不管是災變搶救或其他;這時候媒體可能無法及時唸書補足基本知識,但根本的態度決不是放棄角色定位,「各打五十大板」意味你們都不對,但更根本的意涵則是:「我也搞不懂」,這怎麼會是媒體定位?
不太可能支持媒體的「各五十大板」的論述,但得承認,以目前媒體的人力訓練環境,想要超脫「各打五十大板」的規格是何其難。新聞是知識、視野與智慧的組合,如果媒體的主導者只能跟著大環境行走,其實是失職,也不是媒體、民眾的資訊。
遇上公共事件,媒體的角色相當艱鉅,相當多的事件不止專業研究學界一時不能定調,就連政府專責機關也都在觀風向球,看社會怎麼看問題,再怎麼定調。這當然不對,官員本該就承擔話語權、事件定調之責,若是怯懦於承擔,跟著大家的意見且戰且走,那還要官府做什麼?
糟糕的是,現況是社會意見的洪濤沒人敢擋,就算再有明顯的錯,也很難當面糾正;局面因此而讓正義沈淪,大家一起跟著淌渾水。所以,「各打五十大板」之所以會成為媒體的選擇,並不意外,只是大家若因此不講原則地沈淪下去,問題就永無解決之日。
所以,不要「各打五十大板」,對就是對,媒體應該彰顯對的意見,讓社會越多的人知道正義的力量,漲樣才能端正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