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發展歷史來看,歐洲是公共媒體發展較早也較成熟的地區。當傳播科技不斷翻新而電視收視下降之際,以徵收執照費或納稅支持的公共媒體系統未來要怎樣繼續落實公共服務初衷,近年來在歐洲不斷討論。歐洲廣播聯盟(EBU)會員國聚集研討接連發表相關主題結論,目的是希望為了釐清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媒體角色,以訂定未來努力的方向。

這是可敬也是負責的態度,讓我們看到重視文化素養的社會不時省思努力的價值觀。
例如名為「增能社會-公共服務媒體的核心價值論述」的一份簡冊,指出獨立、卓越、多樣、負責與創新是核心價值。據此進一步就新聞資訊編輯而言,這幾項價值的落實是獨立不偏、平等尊重、正確恰當、連結負責。再由這些方針去省思例行的新聞與節目如何抉擇內容形式和如何觸達民眾以提昇公共參與。

公共服務的核心價值
其實許多現代化企業組織重視核心價值,基本上發展流程理當先建立價值觀為共識,才一步步往策略實踐走,才不至在碰到新挑戰時亂了章法,並對持守專業倫理有所本。這也是創新之根,因為有系統有深度的不斷反省,才能不斷激發火花走向共善。

許多醫療機構常會依循核心價值進行每日例行工作,同時不斷發展新的在職訓練或會議制度。因此以公共服務為存在基本精神的媒體有相似作為並不稀奇。若真是這樣思考發展,就自然會反應在媒體內容、傳輸科技及經營方式。挪威、芬蘭的火車長程live節目即是一例,先思考怎麼提供好的公共服務內容,再來才是添購甚麼樣的設備。

又如公共服務資訊應盡量讓不同時空有需求的民眾都能取得?本於公共媒體是歐洲文化傳統和維繫民主的工具,新媒體環境下怎樣有效落實更多團體運用媒體,促進實質參與社會?多樣觀點和鼓勵分裂的不同在哪裡?怎樣促進公共政策形成時的彼此信任?公共媒體發展能連結觀眾而且負責,讓大眾了解公共媒體以便參與,讓資訊管道繁多之際的數位世界仍認為公共媒體是優先可信的。手冊因此建議「資訊正確」包括資訊脈絡、數字的背景意義以有助了解事實。

看看歐洲想想臺灣
簡冊對於每項核心價值都有相當精簡的進一步說明。根據這些說明再轉化觀察台灣媒體現況,還有許多面向可以討論。

首先,在台灣到底有哪些公共媒體?只有公共電視嗎?地方有線電視的公共頻道呢?還有哪些廣播電台也是?促進新時代公共媒體運作的法源與資源如何?

其次、什麼是台灣公共媒體當下與未來對社會的當責(accountability)而不止責任(responsibility)?我們對保證言論自由和多樣觀點的推進方向為何?怎樣落實包容?促進多樣觀點和造成分裂有何不同?再者,關於公共媒體保有大眾對其的信任,什麼叫信任?除了單一報導減少傳聞要詳細查證,這種基本認識外,對於新聞與節目走向,社會如何理解這是專業的選擇?

以都更和核能為例,當拆屋事件因衝突、唱歌等活動在商業媒體被集中持續報導時,所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媒體怎樣處理?是不是靜坐的人增加就要報導比較多?還有不去靜坐的人的看法呢?還有其他與拆屋無關的議題呢?報導核能是否只有贊成與反對?甚麼事情適合多數決?或者需要全部同意?或者專業決?

另外,基於透明與服務原則,公共媒體以哪些方式讓更多大眾有機會了解公共媒體如何運作?本於公共媒體屬於大眾,怎樣更有誠意的傾聽觀眾意見?怎樣持續與觀眾對話來維繫公共媒體運作?如何鼓勵吸引員工去一起設想基於閱聽人收視環境與習性改變,未來如何服務觀眾實踐核心價值?

不該總是先看預算有多少
台灣先有政治影響力大的壟斷商業媒體,接著開放更多商業媒體,同時又有公共電視及地方公有頻道。不只媒體,很多領域的公共服務思維都是一再討論經費問題,認為先有經費再談服務。但回顧歐洲公共媒體發展歷史,不斷由核心價值出發,凝聚由下而上的共識再由公共支出挹注服務,與時俱進產生無數動人贏得好評的服務,經費並非唯一因素。荷蘭公視資深決策者甚至為筆者翻閱2013年七月最新歐洲各國公共媒體預算與國民分攤換算數據排名來看,阿爾巴尼亞是第一名。但大家知道那不是歐洲最民主節目最優的國家。而相對的,西歐許多國家數字並非最亮眼,卻有成熟的公共媒體。

綜觀之,EBU經驗可見,我們社會除了一再討論公共電視之餘,可能需要不斷鼓勵大眾更多參與,來討論台灣所有公共媒體的角色與新科技新社會處境下的核心價值。據此為發展依歸,再推演落實策略,我們的媒體公共服務才能更有系統、更有所本,也更得到大眾的支持,而不是只有傳播學者與社運團體關注,其他人卻無感或者只是一直期待更多更好的服務,卻無從參與看到自己對公共媒體發展的責任和可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