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七月發布的尼爾遜收視調查,台灣地區民眾偏好新聞財經、戲劇和綜藝節目。但綜藝節目下滑,可是美食旅遊節目相對穩定。國內目前的美食節目有烹飪示範、烹飪競賽等,但其實美食節目也可以不止訴求技藝和口味,而是人味與分享價值。荷蘭公視旗下的VPRO電視台有個Taarten van Abel節目是個例子。
以小孩為主的節目製作
今年七月筆者走訪荷蘭公視,主管討論到公共媒體的核心價值時,以此節目為例向筆者介紹價值落實於節目的例子。這個節目主持人是一位西點廚師,在每一集半小時的節目中,他出外景拜訪一位通常是八到十二歲的兒童,他很有耐心的與這位來賓對話,這不太可能是照腳本對詞。節目畫面也介紹兒童的生活處境,觀眾與主持人一起了解小孩的生活。
接著主持人詢問兒童想透過製作一個西點實現的願望,開始將本身的糕點經驗盡量結合兒童生活圈中的器具食材,一起談話一起研發,完成一個作品,再由兒童將作品拿著去找分享對象。
在製作過程,節目鏡頭以孩子為主,主持人鼓勵孩子表達,換言之,不是在秀主持人多了不起,而是主持人能善用自己的才幹去協助兒童成全與人有更好關係的夢想。主持人與兒童互動性很強,平等以待、讓孩子有安全感,有時也鼓勵孩子用畫來表達想完成的成品,充分呈現孩子的觀點,然後以陪伴的方式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一再鼓勵孩子主動思考。有些孩子可以做的事,就讓孩子表現一下,例如為主持人戴護髮頭巾,這讓孩子展現自我價值。節目播映過程,看得到主持人的誠意,為人與人相處的價值與看重人的獨特做了很好的詮釋。
做一個有人情味的烹飪節目
除了分享看重別人的價值觀,在製作過程也很重視衛教。例如開始製作錢洗手和製作後清理時,交代孩子怎麼清潔的畫面很清楚,所有手指四周都要清洗到,對螢幕前兒童觀眾的示範性很強。也教導安全正確的使用廚具,增加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另外,為了節目更精緻,加入少許動畫拼出孩子的想像使有限的表達更具象化,節目會運用麵棍滾過的方式,帶入段落圖卡,多樣方式搭配節目畫面播出。
由於每集孩子完成的夢想不同、分享對象不同、挑戰不同,所以沒有一集的成品是相似的。最令人動容的還是烹飪的人味。以下舉三個例子:
一位兒童想給不常見面的外婆一個驚喜,他告訴主持人他所理解的獨居外婆喜歡怎樣的西點,平時有什麼生活特性,等到做好帶著去外婆住處按鈴的時候,鏡頭也跟著去,只見外婆一開門驚訝落淚不能言語,畫面很真實,因為真實不做作,容易打動人。
這和刻意賣弄煽情,為節目消費人家的感情好像還是有差別。
另一例是有位小孩與爸爸關係不好,想做一個蛋糕給爸爸。節目也介紹一點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問荷蘭公視的主管,電視節目找兒童製作難道父母會不知道?對方告訴我,有的當然有拜訪過,家長同意但不一定預測得到所有細節。在這集節目最後,小孩拿著想使爸爸快樂為目的的蛋糕捧著走到爸爸面前,也看到爸爸感動得把孩子抱住。因為的確打動爸爸的心,看起來還是非常真實有感情。
再一例子是荷蘭主持人到前屬地蘇利南介紹一位小朋友,這位小朋友想製作一個西點給社區一群小朋友。節目一樣是主持人不斷聽孩子描述社區的特性,最後製作一個矩形而上面插滿棒棒糖的蛋糕,被小朋友捧去給鄰居門,大家都非常歡樂。這集也同時讓更多荷蘭人了解蘇利南孩子的生活處境,遊樂設施也許不如歐洲先進,但是只要人有心、溫馨照可處處傳。
從多集節目看來,Taarten van Abel頗重視資源比較有限的地區的兒童。若從媒體公共價值來看,因為這個節目存在,鄉下或貧困的孩子得以在媒體有更多表達空間,而不會只是災難事故中的受害者,也不會只是別人施捨的對象。如此亦有助改善媒體刻板印象。
這些例子背後的共同亮點不是食物,而是以食物為媒介,幫助人們改善或恢復彼此的關係。除了節目,拜現代科技之賜,網頁還有臉書專欄,可見許多兒童回信好不熱鬧。從兒童使用手機與電腦的角度看,交流助人和製作食物又更理解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漢自己的生活不一樣,比起一直打電動,電腦越用越無視別人的存在,未嘗不是好事。
荷蘭公視主管說,當時節目設計的概念就是沒有蛋糕做不到的事。從烹飪素養加值人味再共同創新,展現合作開發的無限可能。筆者回台灣後曾就這個節目與同業交換意見,大家一方面肯定人味在台灣還有很大開發空間,這樣的烹飪節目風格與台灣現有的的確不同。但是得物色到能說能做能與人互動時時腦筋轉彎的糕點師,而且他真的有誠意傾聽孩子的需要,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回應孩子。因為這樣才能使節目引人入勝源源不斷。
台灣真的找不到這樣的專業糕點師嗎?應該是有。但是無疑的,電視是團隊產品,節目要充分展現風格,主持人以外,製作團隊對人的價值品味也要有一定的素養。在荷蘭,成人對孩子平等對話,尊重孩子的想法,都是日常生活風格。或許我們的文化不全然如此,找位主持人,他自己的幼年經驗也未必習於如此,但正向思考來看,若是一個節目能追求這樣共處,不正有教育意義嗎?
荷蘭公視這個節目傳達只要有心願意關懷,沒有糕點做不到的事。過去二十年,每次拜訪荷蘭公視總是令人驚喜,談到落實公共電視的核心價值,總有煙火繽紛而令人動容。主導這些演變創新的關鍵實在不是高畫質或高傳輸速率的機器。而是那份理性、平等、相互尊重、願意聽別人的誠意和共同克服問題的人味。促進彼此理解不是傳播理論教科書的一個觀念而已,而是活生生的看到多樣化具體落實。從沒有糕點做不到的事,或讓我們拉高視野互勉,若真在意公共服務,沒有公視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