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ㄧ季的台灣因馬王的政爭而搞得雞犬不寧,是非不分,司法及監察體系都無法公正獨立的運作,讓民眾對行政,立法,司法及監察等中央最高機構都失去了信心,是政府威信極大的損失,也影響了國力的正面發展。我們傳媒被認為是政府三權分立之外的第四權,傳媒能對目前的亂像能有ㄧ份匡正的功能嗎?


各界注目的,立院院長涉嫌為在野黨鞭作司法關說案,由於當事人信誓旦旦的要求將案子送立院紀律委員會調查,當時為表示公開透明,當事人並提條件要求開會時電視台要作詳盡報導,最好能由電視作全程轉播,讓立院自律委員會的調查及當事人的自我辯護,能清楚的讓全民瞭解,以召公信。


最近,立院紀律委員會在國民黨八名委員缺席下,完全由在野的另八名委員,以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迅速達成決議:該項關說案不成立。柯建銘則不予處分。


無獨有偶,在那之前的監察院,也對當事人之一的最高檢察長黃世銘彈劾案,以五票對五票沒過半數,彈劾案也未能過關,監院審理過程也是充滿了疑雲,讓外界只看到政治的惡鬥與權謀,而看不到真相。


這次新聞界在立院紀律委員會開會時,並沒有作全程電視轉播,也沒有詳盡的電視畫面報導,平面媒體的記者也沒深入會場作較多的報導,使原先振振有詞的要電視直播的要求和主張,完全被拋開於一旁。新聞界等於是在事先被用以作公正直播的煙幕,但真正開會時只用了十分鐘,就作了對同黨涉案人全數支持的有利結論,充分表現了同黨護短的超高效率。


事後,傳媒對這場雷聲大雨點小的開會,也沒有提出嚴正的抗議和質疑,對原先自我要求要電視轉播的柯建銘,也沒要求解釋,政客玩弄傳媒,而新聞界又自已放棄職責和批判,使全民想要公正的瞭解這個案子的是非屈直,更是沒有管道。


果不其然,國民黨的立院黨團後決定要在院會中翻案,提出「再付審查」,立院的紀律委員會能真正作ㄧ次公開透明的審查,而且新聞界也應要求原先堅持電視轉播的柯總召,兌現原先的承諾,協調立院早些通知名電視台,作出電視直播的安排,新聞界實應順應這次立院開放透明的主張,逐漸迫使更多的議程和"政黨協商",向傳媒公開,使全民有管道對國事政事有更深入的瞭解。


讓"暗室協商""突襲開會"的現象,遠離我們自傲的民主體制,新聞界也可善責任,加大監督政府,服務全民的職責,真正發揮第四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