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人因行動能力減弱和家人不住一起,以電視和其他媒體做主要新知與娛樂資源。對老人而言,過去生活經驗豐富,讓他們未必如兒童那麼容易受到媒體影響。但換個角度看,老人的生活世界若比較狹窄時,在特定收視情境中,媒體資訊又可能放大影響成為老人看世界的窗子。
媒體不僅提供資訊,也間接反照出老人在一個社會的地位與角色,更可能影響老人解讀當下的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芬蘭最近即將出版的一本老人照顧手冊「創意與尊嚴的老年」在討論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篇章指出,電視和報紙對老人的報導對老人的存在價值有可觀的影響潛力。作者Eija Kempi後半生長時間進行老人照顧研究並主導老人照顧者的各種訓練,她提醒,老人憂鬱與媒體的關係很值得注意。
筆者曾幾次到Eija的訓練中心見習,看到多樣活躍老化的活動,有一部分正是由對媒體的危機意識轉化而來,非常豐富。但值得住注意的是,其取徑不僅只是提醒大家少看電視、少看報,或者提醒要注意分辨等等這麼簡單的結論就完了。而是有更多其他活動來減少媒體的負面影響。
先舉兩個例子介紹Eija的說明,她認為由於人口老化的社會不斷精算照顧資源。有些報導在描述相關政策和故事的時候,不經意的將老人或者老年看成社會的負擔。
老人的自己的生活處境中若一再看到這類訊息會強化自己的社會疏離感。接著老人可能自責有罪惡感,看看自己繼續存在是下一代的絆腳石或麻煩。若再推向負面想法,就可能走上結束了斷生命的意念。
另一方面,對社會中的年輕人而言,這類輕看老人或老是一提到老人就是社會負擔的報導,也可以造成年輕人減少尊重老人,或者輕視老人。老人更感覺到自己是被忽略遺棄。
Eija的著作並非只提及吸收資訊的風險,並提出預防之道。例如安排各種有趣的情境鼓勵祖孫碰面、開發新媒體讓老人能擴充與其他人社會正向接觸的機會(這點現在丹麥研究非常先進已有成品)、帶老人到小學和幼稚園講老人早年很有趣的故事給晚輩聽,讓彼此透過實質接觸更相互欣賞尊重、辦祖孫營會。
Eija的建議不只是紙上談兵,她已經辦過四屆祖孫營會融入多種媒體素養相關活動,不僅老少視覺聽覺能力更好,更重要的是深化親子關係與相互理解。筆者曾親自參加過其中一次,在美麗的花園與湖邊將美術、音樂等各種元素結合有創作有表演有交談也有遠足看自然界的繽紛與聲音,最後還有味覺嗅覺活動,的確能論述也能起而行。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許多老人的孩子不但在他鄉更可能在他國。往往老人即使想要花時間看到兒孫也不一定容易,甚至還要約時間。避免獨處從媒體受到負面影響的方法就是要多開闢人與資訊的接觸管道,體驗正向有趣的活動,讓老人與媒體的互動從傳統進入新的組合和使用行為,讓老人在忙碌社會得到平等以待和參與機會。
從以上探討反思台灣媒體識讀發展現況可見,我們的媒體識讀似乎還是傳播學者的領域。但以媒體的社會影響而言,芬蘭的心理學者社會學者和靈性照顧專家都參與媒體與老人的研究。因為許多效應和值得關切的問題起於媒體,卻不限於「文本分析」之類的論述研究。而跨界合作還能從,以人為中心的關懷找出更多預防負面效應的具體方案。
媒體識讀在Enja的著作顯得很生活化、很實用又通俗親切。或許學術研究對社會成員痛苦的深度同理心很重要。臺灣老人可能接觸許多為了吸引收視很極端的選題與包裝下的媒體內容又無太多選擇,老人與媒體及老人媒體識讀都還很值得關注。或許稍為歸納議題為「媒體使用、媒體連結與台灣老人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