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馬年正月,依序的民俗活動迎財神、三峽清水祖師廟神豬大賽、平溪天燈節、南投燈會、鹽水蜂炮…,一場接一場的硝煙,營造了人氣、年氣、人潮、錢潮…,地方政府視為重要政績,媒體也辛勞地一一報導場景,但煙消物散之後,有沒有深層思考?
正月的天氣確實不甚做美,雨水多、氣溫低,加上活動地點多為歷史悠久的古樸小鎮,碰上大量人潮湧來,活動能平安落幕就算幸運;即便有檢討,也多著重在交通動線、活動安全等較淺顯層面;對於傳統民俗活動能怎麼過濾出精髓,配合時代變遷而有新風貌,似乎很少探討。
三峽的神豬大賽因為動保團體抗議太過殘忍、剝奪動物權愈發激烈,面臨續辦與否轉捩點,但因信徒支持續辦,看樣子不會有太大改變;但土城已有祖師廟停止宰殺豬公,改以米豬替代。把豬餵得超出常態十倍體重後宰殺祭神的民俗,今年還上了外國媒體,嘖嘖稱奇之外,也隱約帶出「不人道」的批評。在地媒體當然不需有立場,但帶出話題,引發討論是應該的。
媒體對天燈節有些檢討,但侷限在怎麼使活動順暢、確保安全層面。天燈節是新北市重量級的民俗活動,因而主辦單位在正式天燈節登場前,先有一場迎財神的會前會,只見小小的施放場所,入夜後擠進七萬人次祈福客,好不熱鬧!隔天媒體「得以八百壯士的奮勇,才擠得上台鐵平溪支線」的形容貼切;另也帶到活動場地太小的問題。不過,局面在元宵正式天燈節時局面依舊。
遺憾媒體呈現多聚焦在趣聞化、繽紛化,重點不在傳遞天燈活動的歷史底蘊,以及如何轉形現代化;例如會前會新北副市長天燈題字寫錯字、正式場圓仔主燈升空沒幾秒鐘就起火墜落,幸而消防隊及時趕上才免於起火釀災。版面呈現只見少許夜空天燈冉冉升空的浪漫,其餘只剩擠、擠、擠,亂、亂、亂。
場景、趣聞之外,一個人氣角度,七十三歲王余嬤一年揀了四千只天燈殘骸回收,發了筆小財。人味是媒體吸引閱讀的用心捕捉;但更該關切的,是四千只墜落的天燈,意味可能是四千次火警的「火種」;顯然,天燈製作雖是傳統工藝呈現,施放現場炫麗非凡,但畢竟是有相當危險性的活動。
放天燈的典故起自三國時代,西蜀諸葛亮遭困平陽,「虎落平陽被犬欺」,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時光荏苒,現今改稱「天燈」,主要是用於祝福,希望來年豐收,闔家幸福。
天燈帶火,具高成災風險,媒體理當檢視其施放過程的合宜與否,這至少在減災努力上是必須的。尤其天燈主場平溪位在基隆河中游谷地,靠海、從海上灌入基隆河谷風廊的風,地形導致風向的瞬間變化,造成天燈施放隨著升空高度,風向有劇烈變化,地面風與天空風現經常是相逆走向,這正是造成天燈亂飛、起火、墜落的主因。
得提醒,源頭老祖師爺諸葛亮放天燈求救時,成功的關鍵元素是算準風向。平溪放天燈也然,算準風向可以順利將祈福送上天際;若是不考慮風向輕率施放,或者無法有因應風向調整施放天燈的作為,還是年復一年同樣的操作天燈施放,引發無謂的火災,這樣合宜嗎?還會是政績嗎?
天燈的民俗活動最後一場,是以天燈造型的在地警察分駐所新建築啟用,這充分顯示這項民俗的在地崇高位置;回到21世紀,天燈、迎財神、鹽水蜂炮、媽祖遶境等等的民俗活動,的確都得面對客觀環境的檢視,地球暖化讓節能減碳呼喊震天,決不能說這些呼喊是杞人之憂,這些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高排碳是不爭事實。
這個冬天一連串的極端氣候肆虐,讓並不正確的「正負2℃」論又浮上檯面,與其做無謂爭辯,不如連番呼籲引發討論,讓這些有價值但高排碳的民俗能昇華、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