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暫時劃了逗點退場。
學運期間,雖然沒有關電視、拒看報紙,但確實只是瞄過去,倒不是看了傷神,而是想知道的內容媒體上沒提供。例如,參與學運的年輕人把服貿說成洪水猛獸,真的那麼可怕嗎?又如,老共到底有什麼陰招,讓他曝光嘛!很遺憾,媒體呈現了運動面,少了資訊面,至少資訊是偏頗的。
學運的對立面是政府,把服貿說得重要無比,但是看不出何以哪麼重要?學運把服貿說成牛鬼蛇神,官員則把服貿說成救世主,兩者各走極端,毫無對話、交集,作為閱聽人,唯一能做的是關機、不看報,作自己,自己的命運自己救。
學運期間和一位近40歲、職場十年的高科技業年輕人談了次話,中間一些角度可以披露,對正反兩造靜下來,凝神傾聽對方說些什麼,或許有助益。
先談學運何以聚焦在服貿爆發,不是貨貿,也不是之後的區域經濟合作?顯然認為服貿攸關青年世代的生存、利基,服貿失守,前景一片無光,是這樣嗎?很抱歉,好像真是這樣。
服貿,上班族,穿西裝,工作環境有冷氣,至少不是「黑手」…,有這意念當然不是壞事,也是個人選擇,旁人無可置喙。但若倒過來問,這輩年輕人若是真要做黑手,從事製造業,當技術士,有技能證照,行嗎?如果行,那服貿只是一個選項,不是非它不可,那就不那麼重要;設若不是,沒有做黑手的能力,彎不下腰,放不下那個身段,問題就嚴重了。
糟糕,問題好像是後者。就拿智慧型手機為例吧,年輕人想當產品設計師、售後服務員、促銷文案企畫…,但要他做手機核心雲端技術電路板的電鍍技師,免談,即使薪水高一倍,還是沒意願,這就是問題。探究原因,黑手,工作場所不舒適,電鍍的廢液危險、廢氣致癌…理由說不完;現況是一家電路板大廠斥資4000萬建立一條無塵、無廢液的高科技生產線,年後迄今招不到工。
開放服貿,老共有無陰招?當然有,到時就知道了。舉例說,與我談話的年輕人,他們公司要把設在大陸幾個大城的研發部門全撤回臺灣,為什麼?不是給不起高薪,但不比外商低的薪資還是留不住人,原因是不能設籍。從事研發是一輩子的事,3、5年後不能買房,小孩子不能上學,他怎麼留得下來?這些會在服貿裡先設下排除條款嗎?
回到問題核心,臺灣年輕人比不過大陸同儕,畏戰、怯戰嗎?一些觀察雖不能下定論,但有此可能。一是在臺大研究所任教時與香港城市大學交流的場景,來訪的客人港生、陸生各半,但陸生積極性明顯優於港生,而港生又優於臺生;直覺以為這是競爭環境不同所致,陸生要掙出頭念大學、到香港念大學,那得多麼努力才能達到?臺生當然夠優秀,但優渥的環境必然有損競爭力。
另個場景,是近年兩岸保護區交流時見到的大陸年輕人,30歲上下,初任公務員,應對進退、規矩禮貌,無不合宜,當然那是人中龍鳳,萬中選一挑出來的;當然,臺灣高普考的人才拔擢也會有秀異之士出線,不過感覺上會唸書、求份安穩工作者居多,對國家有使命者有限。
學運只是劃下逗點,醞釀下一次再出發之際,大家致力尋求問題真相,找出意見交集,這才不辜負學運龐大的動能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