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的經典

  論調查報導對美國總統的影響,莫過於「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與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有關水門案的報導。

 

  在美國238年的歷史當中,只有一位總統辭職,而在事件發生將近滿40年的此時,值得來探討媒體記者如何鍥而不捨,終於將「尼克森總統扳倒」的經典故事。

 

  但要指出的是,尼克森競選陣營派人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的事件,發生在大選年(1972年)的6月,當時尼克森正要尋求連任。雖然調查當局很快就懷疑DNC遭到闖入的事件背景不單純,媒體也有許多報導,但此事對尼克森的選情並無影響。

 

  相反的,尼克森在11月7日贏得壓倒性勝利。他順利勝選連任,反映的是當時的選舉態勢:尼克森發揮執政優勢,宣告要結束越戰,而且已經展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努力,而他的對手聯邦參議員麥高文欠缺行政經歷,甚至副手必須臨陣換將。

 

  但國會、司法當局與媒體有關水門案的調查,並未隨著總統大選落幕而結束。到了1974年夏天,國會一方面要求尼克森交出白宮錄音帶,一方面準備彈劾總統,尼克森終於在1974年8月9日辭職。

 

  郵報記者伍華德和伯恩斯坦因為有聯邦調查局副局長費爾特(Mark Felt,即「深喉嚨」)相助,當年有許多獨家而深入的報導。他們的故事被寫成書、拍成電影,同時,他們有關水門案和白宮企圖掩蓋真相的新聞,被譽為可能是新聞史上最了不起的採訪報導。

 

美國政治兩極化的背景

  美國過去也曾發生朝野嚴重對立分歧的時候,但20世紀末以來,美國兩黨對立的情況似乎特別嚴重。箇中原因包括共和黨認為柯林頓總統玷污了白宮,許多民主黨人又認為小布希總統在公元2000年的大選中「竊取」了總統寶座,上任之後又發動正當性受到質疑的伊拉克戰爭。

 

  2008年,歐巴馬以We can change的口號贏得大選,但在Fox News等媒體推波助瀾之下,美國兩黨對立的情勢並沒有改變。

 

  在2004年和2008年兩次大選中,媒體披露小布希之前在民兵服役期間開小差和歐巴馬並非在美國出生的「內幕」。一直到今天,美國還有許多人質疑歐巴馬擔任美國元首的資格。

 

  跟1972年一樣,2004和2008年的大選並未受到這些傳聞或相關調查報導的影響。另一方面,這兩件事跟「水門案」不同之處在於,報導這兩個傳聞的媒體大多不屬主流,這使得這些調查報導在選舉期間的殺傷力大大降低。

 

  比較顯者的例子包括部落客/作家柯希(Jerome Corsi)。他不但聲稱歐巴馬不是美國人,還說他是穆斯林,而且還是同性戀者。雖然柯希信誓旦旦,但只是突顯出這類指控難以被主流社會和媒體採信。

 

  從美國的實例來看,調查採訪對大選的影響牽涉的因素包括大環境、題材和媒體素質等各種因素,而且結果可能很不一樣。

 

資源: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since 1977
Berkeley, California
http://cironline.org/

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ince 2010
City University, London
http://www.thebureauinvestiga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