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電視台用收視率為主來衡量影響力,三十年後新媒體發達,原電視主頻道已非唯一或主要資訊管道,加上民眾生活型態改變,許多人忙著滑手機,除非Live且別的管道看不到,否則觀眾不會真正乖乖定時坐在電視機前。
芬蘭公視在三年前就發現,以主頻收看使芬蘭公視節目的觀眾已經降到百分之四十九,換言之,五成以上透過電腦網路及時收看或延後收看。同時,商業台分割掉一些收視市場。
做為一個公共服務媒體,芬蘭公視開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媒體環境有效服務民眾,於是在去年到今年陸續採取一些新的嘗試。這些創新本於公共媒體應追求公共參與的本質,再加上新媒體和新閱聽需求等因素來擬定新策略,例如定時回應觀眾、量身新聞選單以及地方新聞形成和新聞雜誌節目借重社會媒體形塑更有民意基礎的內容、編採作業流程重新界定。
定時回應
定時可以創造可預期服務。目前芬蘭公視由文字記者輪流排班,每天分早班晚班在社會媒體守候,回應所有經評估後應回答的問題。我問負責一位參與的記者,人人專業領域不同,怎能無所不知。她說的確人人路線不同或專業知識不同。但這種服務並非所有人都在問很難的問題,而是有各種資訊服務期待。當班的記者可以針對需要來看要怎麼處理。這種交流也為新聞部帶來更多參考,可以於每次定期會議提出討論。
至於是否會有一些非常執著、熱情的觀眾一直來信,芬蘭記者表示,的確有這樣的人,他覺得人人可以表達,但如果太情緒或偏激,他們也會直接回應勸告這種觀眾不要在這個平台這樣做。
量身訂做的新聞
儘管現在有好幾種大眾使用的社會媒體,但這些媒體偶而也會故障。芬蘭公視認為不能將風險全依賴這些社會媒體,所以在運用現有民間社會媒體外,同時開發自有社會媒體。一方面逐步引導觀眾到這個平台與電視台互動,另一方面也在這個平台開發各種新時代民眾會使用的服務。
例如電視台自有平台設計了一款軟體,為全國民眾服務個人化新聞選單。這是透過一種如偏好量表一般的手機問卷,民眾可以針對不同新聞類別表示自己的需求程度,軟體計算後連動每天芬蘭公視的新聞,讓觀眾很快得到想要的,而不需要一直滑手機找來找去。
我問芬蘭公視人力資源部經理,這樣是否有版權與查證問題?因為可能引述一堆外電或別的媒體的報導。她說主要是用芬蘭公視自己的新聞組成這選單。因為人口五百萬人的芬蘭,其公視新聞部有八百多位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是用預約派班方式配合),全國有二十七個地方辦公室,所以每天新聞量可觀。
地方新聞與社會媒體
目前全芬蘭選定四個地方新聞辦公室,透過社會媒體和地區觀眾互動,從互動中形成新聞內容與報導走向。對於地方議題,記者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隨時上網,並且設定想要討論的問題,讓觀眾一起來回應,以便做為報導參考。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表達流利,也不是所有人都對問題沒有意見,因此透過社會媒體,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後來的報導通常比較紮實值得閱聽。
例如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之一是地方安養機構問題,透過社會媒體,許多平時沒有機會表達不滿的家屬,藉此提供許多意見。觀眾願意指出安養機構問題,下一步要看芬蘭公視如何處理。芬蘭公視並非只是去「踢館」或爆料,然後問問被罵的機構,其操作方式則是篩選機構後約訪,到現場去做節目,與安養機構的人還有觀眾一起討論事實如何以及怎樣可以改善,這樣巡迴好幾個地方。
編採作業流程重新界定
新聞部跑每日新聞的記者是以晚間八點新聞為主。目前一天的工作型態大致是一天一則。早上去跑新聞,可能在下午三四點開始作業,給晚間電視新聞一則,另外要供給廣播(歐洲公視大都廣電兼營)與電視台的網址,還要供給社會媒體。值得注意的是,供應不同媒體並非只是把原新聞縮減改寫,而是根據不同媒體特性重新設計。
據製作人員告訴筆者,新媒體、社會媒體最可貴之處在速度、互動,也可有些影音,用社會媒體來發節目預告是非常落伍的做法,能設計問題讓大家討論並引發更多新的資訊和意見才是運用方向。所以記者要去想一則報導有什麼待答或引申的疑問值得民眾討論,當然也要把問題設計得民眾有動機參與。
傳統的電視新聞流程由編採主管配菜指定記者採訪,在新的作業流程中媒體主管的權力會更扁平下放,因為資訊時時由記者操作、快速更新。大型複雜的主題仍有細密的企畫,每日新聞製作過程中,記者與觀眾互動頻率大量增加。當然這考驗記者的專業倫理,至少對於自己製作單位的編播原則要把握住。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公共電視台的公共服務能否以收視率為績效指標?芬蘭公視必須有一個新指標來衡量公共服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必須有一套機制來讓更多人運用到公共電視資源。
基本上透過不同網路平台,擴增民眾參與是發展的原則,也是媒體公共服務的本質。如今許多民眾常看手機卻未必一直守著電視,資訊需求仍在,讓更多數觀眾在新媒體時代得到個人化服務和與社會連結,讓以前被動在電視其收視的人有機會與公共媒體在不同管道互動(包括面對面),仍有待繼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