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遠雄大巨蛋這則新聞上檔多久了嗎?四個月總有吧。很有意思,別的戲拖這麼久,直覺的形容是「歹戲拖棚」,可大巨蛋案不會,大導演柯P,加上男主角趙藤雄,配角林欽榮、鄧家基,加上小秘劉玉婷友情客串…,四個月下來竟然維持不冷場,甚至高潮迭起,還真是罕見。
回過頭檢視媒體表現,憑良心說,都只做到跟班、今日事今日畢,做紀錄、傳聲筒之外,沒有太多加值;專業部分包括疏散、巨蛋知識、遠雄發跡、趙藤雄老江湖等,都只是點到。媒體沒想到大巨蛋新聞氣這麼長,即使準備了一些背景加值,也早就用完了,總不好剩飯重炒吧。
既然大巨蛋新聞堪稱新聞史上值得一書的案例,就倒帶回到事件原點,新聞從業員都檢視自我,這幾個月大巨蛋的日子,我們先前準備夠嗎?心態夠中立嗎?以這樣的準備,若大巨蛋還要拖上幾個月,會不會撐不下去,仍然只是照錄嗎?這樣能向閱聽人交代嗎?
先檢視心態。處理大巨蛋新聞有挺柯的主觀嗎?若是心底挺柯,一定附議柯P的決策,放棄主觀判斷。也得檢視是否討厭藍、挺綠?柯P勝選帶來太多的政治話題,改變台北市政治板塊,也挪移了不同年齡層的政治認知,連帶影響對大巨蛋的判斷。當然,反郝或挺郝,討厭趙藤雄的財大氣粗都該檢視;不管媒體人有什麼主觀認知,登上媒體公器時必須沉澱個人立場,只談事實、知識。
接著是背景知識夠充分嗎?台北大巨蛋大致是師承多倫多、東京兩座室內巨蛋,為什麼之後的巨蛋多選擇蓋在室外?多倫多蓋巨蛋由於是加國第一個,加國政府特別成立了委員會,訂出包括選址、疏散條件等諸多規範,這些資料不知道台灣的媒體朋友看過嗎?
接下來是台北大巨蛋的問題。原先是可開闔的蛋體天幕頂,為什麼改成封閉式屋頂?封閉的屋頂、原先四萬席的內外野一席不減,結果是巨蛋得下沉到地下十公尺才能裝得下。可曾想過萬一有什麼突發事件必須緊急撤離,觀眾可是得由地下三層樓擠上地面,再擠進出口通道,這才可能救自己一命。
何謂安全的疏散?市府、遠雄以不同電腦程式設算同一時間可能高達十二萬人的疏散規模,各自做出安全與否的不同判斷;但不客氣的說,疏散最大的變數是「慌亂」,這個參數沒有人有辦法掌握,也不知道比重該多大。去年最後一天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死三十六、傷四十九的踩踏事件,發生就在短短瞬間,至今什麼原因導致,不知,就是人心全慌、全亂掉了。
技術面的知識補上,媒體人應嚴格要求自我。柯P說,大巨蛋停工會危及捷運板南線安全;林欽榮引進一套他國公式,電腦試算後認定大巨蛋不安全,必須停工;面對大巨蛋攤牌的一刻,媒體人是否有起碼的判讀能力?哪些專家可以請教?報上土木、大地工程學者有不少投書,包括權威性極高的前工程會主委陳振川教授的文章,看了沒?看懂了沒?
基本的法律常識要有。現代社會任何事務都應依法行事,依約行事,法律是兩造溝通的共同語言,判定是非的唯一準據,這必須是媒體的基本立場。任一方違約,隨即進入訴訟、仲裁等法律與準法律途徑,結果牽涉到巨額賠償,這攸關所有市民權益,媒體當然要內行,絕不可以人云亦云地隨意唱和。
大巨蛋案一時三刻還不會落幕,媒體朋友現在補上知識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