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電視新聞或電視論壇,似乎很少有兒童與青少年表達的機會。有人說,兒童與青少年都不看電視都再用網路。這是對的,但並不代表電視就不需要提供這個族群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機會,而且正因世代差異,電視可以提供不同背景族群彼此了解的機會。
奧地利公共電視的分台,每隔幾週就會到中小學錄製論壇。這種「質疑論壇」(Redhaus: Gangige Meinungen hinterfragen),並不是電視台設計創造而來。而是中小學本身每周有這樣的學習活動機制,目的是幫助學生針對社會現況表達意見和疑問,彼此交流澄清和找尋共善之道。
以最近奧地利西部Tirol地區公視(簡稱)ORF-T分台的「今日」節目例子來看(請參見http://tvthek.orf.at/program/Tirol-heute/70023/Tirol-heute/11009375)
,學校論壇的主題是「難民」。因為奧地利許多村落接受難民,同學也都看到住家附近的新面孔和他們的生活。有同學在論壇表示,自己只有一個手機,卻看到政府要提撥納稅人的錢去救助的難民,居然有難民因此有六個手機。學校老師與電視台都協助了解,同學也設法進一步了解。結果真相是,那拿六支手機的難民,其實有五支都是壞掉的。
當店是將這個論壇播出的時候,這位原先誤會難民的同學也表示,他誤解別人了。透過這種節目,平息社會緊張,也讓大家看到年輕國民的成長,以及電視媒體是可以聯絡社會彼此,增進相互了解的好載具。
科技在變,但這種效應不就是早年傳播理論所說的媒體社會功能之一嗎?又如後來的新聞學所說的「媒體接近使用權」,這不是就是青少年的「媒體接近使用權」之一嗎?
又如當巴黎的恐怖攻擊發生,也有奧地利小孩擔心會不會發生在自家附近?電視也播出大家悼念活動,訪問參加的小朋友的看法。訪問一位伊斯蘭背景帶頭巾的同學,她覺得不只應為巴黎和法國人祈禱,也應想到黎巴嫩等其他地方一樣也有恐怖活動受害者。這些內容降低關係緊張,回應實際存在的疑慮,為未來共同找出路。
還有同學在討論會中質疑政府對無家可歸的人和新難民的社福補助相差一倍(參閱
http://tirol.orf.at/tv/stories/2741517/)。老師查證說明,其實表面的數字不能代表實際兩種人的待遇,因為奧地利民眾流浪漢還有其它的補助。
透過這種質疑與澄清,幼年國民了解的不只一個事實,還有制度的意涵以及表面事實與真相可能不同,要理性而不是只有情緒性的評論應對。筆者二十年前曾在ORF實習,那時ORF就非常重視把不同年齡的人都當成人一樣尊重,也認為這就是培養公民負責和人人平等有權表達的實際學習經驗。如今網路發達,ORF當年的公視價值依然不變,只是呈現方式和觸角比自製兒童節目和主動設定議題的報導兒童事務之外更為精盡落實。
想想台灣各媒體每天有多少論壇和新聞節目,兒童與青少年表達看法的機會以及議題自主性有多少?這又會對國民公民素養養成有什麼影響?電視業者說流失年輕族群收視率,可曾重視過發展更多的方式重視年輕族群?除了綜藝節目、菁英考試成就、犯罪抗爭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