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美國總統大選,必有其黨內初選及最後兩黨候選人的多場電視辯論會,選民可透過這些多場的辯論,瞭解候選人的主要政見及未施政政策,或解決國內外難題的看法、作法。不少候選人就因在辯論中失言、失態,或對國內政事國際情勢的不甚瞭解,而導致其聲望及民調下落,而不得不退出大選。這是傳媒維護選民「知的權利」,作出的貢獻和安排,是很好的慣例。但在台灣今年的大選活動中的辯論,經多次協調而遭到莫須有刁難,至今無法成事,真是美中不足。

 

大選辯論是滿足人民的知情權

台灣傳媒近年來的表現,讓大部份的閱聽人都覺得不滿意,但每逢大選所作的辯論,能獲得全民的重視及正面評價,可見在繁忙的工商社會中,選民藉電視辯論瞭解各黨的主張,改革、發展、兩岸等重要主張,以及候選人的人格特質,面臨挑戰的反應,對策作為,都可在短時間內作透澈的認識及瞭解,從而決定手中的選票,支持某黨或特定的總統候選人。

 

  歷屆中選會都舉辦政見發表會,因係演講性質,沒有辯論,沒有電視轉播,所以候選人大多缺席,選民也沒參與的興趣,只是徒具形式而已。選務單位應朝修法方向去作研究,或可以法定電視辯論會的方式,來促使候選人參加,擴大選民「知的權利」及參與的興趣,才能達到「選賢與能」的更大效果。在現今傳媒發達時代,不能只以舊的辦法和思想來應付新的局面。

 

  隨我國總統大選的靠近,國人都不想看每天沒有內容的口水戰,而想看到及聽到一場正式又有政見、政策的大選辯論會。但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總部,始終不肯參加由公視及四報ㄧ社主辦的辯論會,理由是公視不公正,堅持只肯參加由三立電視主辦的辯論。所以選民期待的這場頗具參考之投票評斷的盛會,至今無法落實,而其理由很令人失望。

 

媒體的公正 社會本有公斷 

蔡總部所持的理由是:公視並不客觀公正,而三立電視則較中立。這個說法有點牽強,因為長期收看並評比上述兩台的觀眾,可能的印象並非如此。媒體有政治立場並不為過,所以三立電視的綠色傾向,無可厚非,但硬要說公視比三立更不公正與中立,則可能是睜眼胡說,而且沒有具體的根據。反正這問題是可受全民公評的,何苦為此而剝奪了全民知的權利呢?

 

  其實,總統大選的辯論會由那一媒體主辦,並不重要,如質疑公視不中立公正,大可在事前的協調會中,指定外界公正人士擔任主持人,公視成為一個純粹提供場地及電視轉播的技術服務單位。反之,同樣標準作業也可由三立電視來作主辦方。但因公視已結合了四大報社及中央通訊社共同主辦,而且公視必須提供電視訊號,供其他各電視台共同轉播之用,所以其他兩組候選人,才同意由公視及四報依社來主辦。就三組候選人而言,亦當同意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民進黨的蔡英文似可放棄已見,而同意多數意見的安排。

 

候選人應積極爭取說清政策和看法

近七、八年來,許多偏藍的社會人士都以蔡英文說得多而作得少,給了她一個"空心蔡"的外號,這個外號對她的殺傷力很大。很多淺藍或淺綠的選民也都希望看到她在辯論中的表現,證明她是真正具有真知灼見的領袖人物,而不是在斤斤計較的辯論主辦單位,而駐足不前,反而讓人覺得她有"怯戰"的可能。這次大選其他兩位候選人,都有豐富的地方首長的治理及行政、協調等經驗,唯有蔡過去只有國際談判的幕僚及行政院部會首長的背景。所以選民也可藉辯論會,進一步瞭解她對國家未來的規劃,及執行的可能性,這些都須蔡英文自已作清楚的說明,她的政見及可行的步驟及方法,其他兩位候選人亦同。所以這場辯論會對三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尤其對蔡更是重要,怎麼還能藉故推拖呢?

 

  最近「馬習會」後,兩岸進入一個新的里程,蔡也不能再用先前模糊式的「維持現狀」而一筆帶過,她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深化兩岸的持續交流,如果不能告訴全民她的原則和不失立場的作法,那麼「維持現狀」將陷入空談,而原來領先的民調及光環將會面臨考驗。

 

  總之,這場大選辯論會將無法迴避,應及時實行,如果對主辨媒體的公正性存疑,大可各自推介主持人選及提問的記者和其他人士,再用枝枝節節的技術閃躲,將會無法自圓其說,而引起更多沒必要的質疑,那可是得不償失的作法。

 

    由這次的事情經過,使傳媒界應認真的考慮,使這類選舉辯論程序如何可成為一個公平的慣例,用輪流制、值月制,甚或抽籤制,或舉辦多場,都是可以討論的。另外,也可在選舉法規中作硬性規定,候選人有義務參加辯論,從而彰顯選民"知"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