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兩國的現代媒體發展中,創造了很多知名又有公信力的傳媒。英國是近代報紙的發源地,又在上世紀的三○年代,創設了不受政府管轄,世上最早期的公共廣播及電視的BBC,沒有任何政黨色彩,只公平正義的報導事實,或代表人民監督政府,或揭露政府及政黨、政壇人士的不法行徑,近一個世紀來成為公正獨立媒體的標竿。美國文化源自英國,傳媒的深度與快速發展,不在英國之下;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到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等,都是受人尊敬又信任的百年知名大報,在電媒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世界知名的ABC、NBC、CBS等執牛耳的電波媒體。


 
 上世紀六○年代到八○年代中期,美國CBS的晚間新聞主播華特‧克朗凱,所主持的新聞報導,成為美國全民每晚必看的節目,有人說甚至說,一天沒看CBS的晚間新聞,那天就等於白過,克氏當年播報新聞公正客觀的嚴謹態度可見一般。當其名聲如日中天時,美國的共和、民主兩大政黨,在數次總統大選中,為了爭取勝利,幾度邀請克氏擔任副總統人選,其社會地位之高令人難以想像。但克氏均以「專業新聞工作者應守中立客觀的堅定原則」予以拒絕,樹立了專業新聞人的良好工作典範。在其後,也只有ABC晚間新聞主播彼德‧簡寧斯,尚可與克氏相比擬;彼德雖只有加拿大的高中文憑,但給予美國人「知」的深度,和對美國國事的嚴厲監督,美國受惠於異國的彼德,還真是不少。


 
  在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平日也許無太多時間及管道深入了解國事,可是成熟的公民社會,卻能讓人民對國事有正確認知,主要是藉由傳媒的報導、分析、評論等解釋性的內容,協助民眾做認知及判斷。除了滿足民眾知的權利,媒體也督促國會、反映民意,注意執政者的不當作為。不過除了對當朝者的監督,英美傳媒,甚少報導已下野的國家元首。但是日本及台灣的傳媒,在這方面的作法卻有差異,值得深思。尤其日本傳媒對本國事務,經常保持公正立場的進行揭弊和鞭策,但是在報導臺灣的事務上,卻往往存在有心的偏差,最明顯的是對台灣卸任元首李登輝的大幅報導。日本媒體對李登輝特別有興趣,對於臺灣現任的執政者及執政黨的政策反而較不在意,卻過度引用卸任元首李登輝對臺灣政務的批評,或是其對釣魚台主權爭議的看法;日媒著重李登輝言論的報導,進一步引發臺灣某些媒體隨之起舞,形成卸任元首指點國政,唯恐天下不亂。


  
  民主國家的元首或國家領袖在下台後,就恢復了平民身份,有風度的過著低調生活,不再對治國或政策發表評論或看法。所以原自美國喬治亞州的卡特總統,卸任後就回故鄉以花生農夫的平民身分生活;當過總統的老、小布希卸任後,也回德州農莊過退休生活。近代民主政治的源頭英國,雖無明文規定,但凡當過首相的政治家,也都保持良好的政治風範,卸任後退居民間,過平靜的生活;二戰時不可一世的邱吉爾,以及後來作風強硬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都保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優良政壇慣例。


 
  如此看來,臺灣做為一個進步的民主國家,不論在政治人物的素養,抑或是傳媒報導的品質,都仍舊有許多需要向西方國家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