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媒主管對困境應有KPI的考核/楊楚光(資深媒體人)
去年有部分電視頻道,將受歡迎的大陸連續劇一再的安排重播,甚至有電視台買了第四、第五輪的重播權,據新聞報導是經營層為了節省自製連續劇的製作費,才不惜作出如此的安排。而今年剛進入第一季,又有重量級電視台,將去年已播過多次的大陸劇,再度排在八點擋的黃金時段播出,台灣電視業界對文化部呼籲,加強自制節目及其水準的目標,仍無法作有效的落實。
而去年和今年台灣的電視台,為了提昇自我形象,或為了全電台的由虧轉盈的業績目的,有很多都更換了總經理,在電視產業經營日漸困難的時代,這類情形將會越來越頻繁,肩負財務或盈利的目標,又得顧及媒體社會教育責任,不能以粗製濫造或一再重播的節目內容來應付,所以究竟要以何種制度及依據,來作為選任這個面對挑戰產業的CEO,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而最近有一則事關兩個名女人爭議的財經新聞,頗為引人注意,也因而給了我們較為實際的聯想,如果電視業者也能擬定出,更為可行及依據大數據的方式,以作為借鏡,或可對症下藥扭轉目前面對的危機。那則新聞的焦點所在,是金融機構的「人事能力評鑑制度」,這制度被金融機構採用,以衡量主管人員是否適任,似乎可以作為媒體經營單位,將來在選任媒體負責人時的一個重要參考。
該則新聞是:現任新光金控總經理的李紀珠,雖然歷經金管會、中華郵政、台灣銀行等重要財經單位的主管,但她受到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的邀請,出任新光金總經理一職後,她的工作成績及金控營運績效,卻受到吳東進女兒及金控董事吳欣盈的質疑,她要求依業界訂定的KPl(關鍵績效指標),來審度總經理的執行績效。
由於事關兩個女人及家族企業的不同看法,所以格外引起社會大眾的興趣。但我們從這新聞中可以發現,這些重要職位的適任與否,是可以經由訂定的KPl的各項工作指標,來考評人才及其管理,運營的能力及績效,是有科學化的標準及數字作為依據的。所以,將來無論是公民營傳媒的重要人事職務,如能在選任人才時,也可有透明公平的考評任用制度,而不是毫無標準的任用,或可使某些民營財團更換經營階層,有如走馬燈似的頻繁換人的怪現象,獲得改善,並建立專業經營遵重人材的良性環境。
如何來訂定一套媒體主要經營者的KPI、看來有其必要,尤其傳統的媒體過去遭遇現實環境變遷時,曾有過創新及轉型成功的案例;例如早在一九六○年代當電視媒體,快速佔領閱聽人絕大市場時,很多人以為廣播業將會沒落,甚而消失;但事實上廣播業雖然受到影響,但卻藉著挑戰而改變廣播節目的播出型態,發展出上下班時間成為其黃全時段,利用電話call in的方便性拉近聽衆的距離,或用高品質的音效在音樂節目上耕耘等,都見到了成效使廣播的經營,進入到另一種生存經營的模式。
後來的國際大型通訊社,也遭遇到經營困境時,英國路透社、美國美聯社等國際通訊社的大咖,也力求快速轉型,除過去的例行新聞素材供應外,立即配合快速的財經變化,改為大量增加自己的財經即時供稿,並大膽嚐試多角經營,都為自已創新了經營的型態。另外,在衛星、有缐及MOD視頻節目、錄放影裝置等全面登場後,很多人以為電影院即將走入歷史、但事實上電影院在後來改變播映方式,提高影音品質,並提供多元服務後,反而有逆勢上揚的業績,都證明了經營層要大膽面對創新,和行業的KPI考核,的確有其必要。
所以,未來電媒在選擇主管階層時,如能要候任者在競逐職位時,就能提出自已的創新及提升計劃,列出改進時程,如何就現有資源運用,走上有效的改革路途,並願在就職期間依其應有的KPI制度,接受董事會的定期考核。以及在沒能達成目標時,可能的退場機制,那將會建立面對衰敗危機的電媒,獲得長期穩定的經營依據,從而選拔最適任的人才面對困境挑戰,創造可行的經營策略,使未來電媒的經營有更好的轉機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