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營造誠信與公正的文化

孫 震

卓越新聞獎舉辦兩屆,參賽作品眾多,顯示媒體界的重視,評審委員和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工作人員均甚受鼓勵。以我直接參與的「報紙與通訊社類」而言,收到的作品共97件,裝滿一大紙箱。評閱雖然費時費力,但也從中得到收穫,感受到媒體工作者的辛勞和貢獻。我要藉著這個機會,敬申感謝與欽佩之意。

在上屆卓新獎〈主委的話〉中,我提出對媒體的期許:「現在大家都覺得政治上很亂,希望媒體能發揮撥亂反正的作用。不幸媒體有時顛倒是非、混淆視聽,為社會更添混亂……。」如今一年過去,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台灣政治上更亂,社會上也更亂了,媒體可能也因此備受責難。

92年9月「中華民國群我倫理重建會」發表的〈2002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中,「新聞記者」被社會信任的程度,在全部20個對象中,排名倒數第四。其後為廣告、政府官員和立法委員。11月15日《天下雜誌》發表的學生品格教育調查,指出對品格教育最具不良影響的項目,專家意見依序為:新聞媒體、電視節目和政治人物;老師意見依序為:政治人物、電視節目和新聞媒體。可是,若無新聞媒體,政治人物的惡行惡狀,如何施其影響呢?

媒體可能最能反映我們社會的矛盾。媒體要貼近社會呈現真象,如果真象變魔鬼,我們如何指望呈現出來的是天使?這使我想起陶佛勒夫妻的《創造新文明》(Creating a New Civilization, 1994),陶佛勒說,資訊革命帶領我們進入第三波,第三波形成多元化、分殊化的文化特色;眾多的少數族群與個人,各有自己的目標,自己的信念、價值和行為模式,不講天理、不信鬼神,不知有「聖人之言」,甚且「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多數統治、中央決策,為尊重少數和決策分散所取代。

然而我們畢竟需要一個有規範、有秩序、有效率的社會,才能讓眾多個人保有自由和自主。社會不論如何多元和分殊,終需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把我們平安和諧地凝聚在一起。這個最公約數,至少要包含誠信和公正。

希望影響力無遠弗屆的新聞界,與我們一起致力營造一個誠信、公正的文化,讓大家都能優遊其中。